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
时间:2016-05-19 来源:www.www.jbevzenko.com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大多处于转型期,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他们的金融体系往往是低效率的,这两者的鲜明对比,使得国内外的学者们开始不断的探索他们的经济发展之谜,学者们逐渐发现企业中商业信用的大量使用已然成为解决谜团的重点所在。Woodruff(1999)、Fisman 和 Love(2003)等人通过研究,探索出在这些金融市场不健全或是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商业信用,使之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1]。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而严重滞后的金融发展却与之格格不入,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通过银行来间接实现融资的,而这种融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用融资的一种替代方式,在企业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相关研究,全球企业平均使用商业信用与其资产的比重已达到 15%左右,即使是在金融体系发达的美国,其所使用的商业信用也越来越多,并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在“Compstat”数据库里涵盖的 355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使用的商业信用占其短期债务总量的 26%。Ge 和 Qiu则通过计算得出中国企业对商业信用的平均融资额占到总资产的 13%[2]。另外,Ng等人的研究显示,美国企业平均每年使用的商业信用大约是新发公共债券和一级市场新发股价值之和的 2.5 倍左右。从上述数据中显示,银行的短期贷款(在文中简称“银行信用”,意指企业从银行获得的短期贷款,而非指银行借出给其他机构的款项)与商业信用已然成为企业短期融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的研究对象是货币政策和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这两种信用的关系,通过理论结合实证,对货币政策趋紧影响这两种信用关系的程度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制定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以下是本文研究的内容安排: 第一层次:界定本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分析总结相关研究的理论,并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及述评,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做铺垫。 第二层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相关关系存在的客观性,根据本文界定的样本范围,收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层次:本文建立两个模型来研究货币政策对两种信用融资关系的影响程度,第一个模型主要为了研究货币政策与银行信用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来验证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并为后续的分析做一个铺垫。第二个模型主要是从获得的商业信用去分析,探讨其与银行信用的关系,以获得的商业信用AP作为被解释变量,银行信用BANK、货币政策MP作为解释变量,为了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信用融资两者关系的影响,在模型二中引入银行信用与货币政策的交叉变量MP*BANK,以此来考虑其影响程度;为验证货币政策对这两种信用关系的影响程度是否会随着企业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又将样本根据规模大小以及产权性质分为大规模企业、小规模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四类,分别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对所得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货币政策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它是指央行所采取的,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调节和控制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对策与措施的统称;广义的货币政策包括一切影响金融变量的措施。一般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主要措施的降低基准利率,继而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刺激经济主体的总需求,使其增加投资和净出口。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则是针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的时候,央行通过减少市场的货币供给量,提高资本价格,继而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本文中对货币政策的界定主要是从狭义的定义着手,当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较少时,就定义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当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较多时,则定义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信用(Trade Credit)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来提供的,它是以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为前提的。虽然商业信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信用的供给,是指企业给下游企业提供的信用,如应收款项、预付账款等,另一类则是商业信用的获得,是指企业从上游企业获得的信用,如应付款项、预收款项等。
.........
2.2 商业信用的融资动机
从商业信用供给角度来看,虽然已经存在信贷供给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但是企业仍旧可以向其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性的信用;从商业信用获得角度来看,当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用时,就会依赖商业信用的获得来替代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之所以不能被银行信用完全替代,主要是因为商业信用的融资动机,学者们通过研究,给出了商业信用实现短期融资的两种理论——融资比较优势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商业信用的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获取途径会因为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而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企业为了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出售,就会寻找能够购买其商品的需求者,通过交易使得商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8]。因此,与银行相比,商品提供者能够对向商品需求者提供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当上游供应商更愿意为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时,下游企业就会倾向于使用商业信用,这就是银行信用无法取代商业信用的原因。 Smith(1987)[9] 、Petersen 和 Rajan(1997)[4]等学者认为供应商可以通过交易全面的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使得他们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比银行提供贷款更具优势。商业信用融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更有效的收集客户信息:①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频繁交易,能够使其快速其低成本地获取客户信息。②供应商可以从客户的下单规模、下单时间来分析客户内部的经营信息。一旦与客户的交易出现异常,供应商可以及时发现并迅速做出反应,以免遭受经济损失。但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信息的收集不仅要耗费巨大,其时间效应也较弱。第二,对客户实施有效的控制:①企业为了平稳的发展,就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一旦确定供应商,是不会随意变换的;②如果企业决定更换供应商,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重新收集上游企业信息,并与新的供应商洽谈,这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4]。鉴于以上两点,可以认为供应商能够更加容易地控制客户。但是对于银行来说,他们与客户之间只有货币资金的来往,难以对客户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控制,一旦客户出现违约,银行只能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损失难以避免。第三,有利的挽回损失;在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毁约,一旦客户毁约,供应商就可以通过索回原材料实现二次销售来减少损失,而银行则不可,即使银行能获得客户的抵押品,也会因为没有发达的销售途径以低价处理商品,继而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
第 3 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 17
3.1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 .......... 17
3.1.1 银行信用渠道 .... 17
3.1.2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 18
3.2 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融资的影响分析 .......... 19
3.3 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者关系的影响分析 ...... 22
3.3.1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者关系分析 .......... 22
3.3.2 货币政策对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者关系的影响分析 .......... 23
第 4 章 研究设计 .......... 27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27
4.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 27
4.2.1 货币政策类型界定 ........ 27
4.2.2 变量选取 ........ 28
4.3 模型设定 .... 31
第 5 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2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5.2 相关性分析 .......... 35
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38
5.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8
第 5 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本文的研究设计思路,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了研究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影响,本文将收集的数据先归置于 Excel,并根据上文提到的数据剔除标准对初始数据筛选,然后运用 SPSS 和 Ststa10.0 对数据进行分析。其次,从不同企业的融资约束特征出发,将企业分成大规模企业,小规模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四类样本数据对模型二进行多次回归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本文理论假设的正确性。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近十年样本数据中的变量做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 5-1 分别从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五个方面对各变量进行统计性分析。商业信用(AP)的平均数为 0.182,中位数为 0.15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的平均水平较高,从图 5-1 中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0 到 0.2 之间,虽然最大值为 0.794,最小值为 0,差距比较大,但是分布比较集中。银行信用(BANK)的平均数为 0.174,中位数为 0.159,其最大值为 0.800,最小值为 0,从图 5-2 中可以看出数值集中分布在 0-0.2 之间,与商业信用(AP)相比,银行信用(BANK)的平均数低 0.008,说明商业信用在企业经营性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看表 5-2,一是商业信用融资额,大规模企业的商业信用获得额是 0.163,大规模企业商业信用获得额是 0.171,说明小规模企业应付款项占总资产比例的平均值比大规模企业高 0.8 个百分点;二是企业银行信用变量,大规模企业银行短期信贷的使用量是 0.194,小规模企业银行短期信贷的使用量是 0.167,说明大规模企业的银行短期信用占总资产比例均值比小规模企业高 2.7 个百分点,这表明大规模企业比大规模企业更容易获得短期信贷,此外,大规模企业的短期银行信用获取变量的标准差小于小规模企业,说明大规模企业信贷存量的分布波动相对较小,而小规模企业信贷存量的分布波动相对较大,说明小规模企业依赖于不稳定的短期信贷,资金约束较为严重;三是企业特性变量,大规模企业的盈利能力均值是 0.038,小规模企业的盈利能力均值是 0.024,大规模企业比小规模企业高 1.4 个百分点,标准差低 11.1 个百分点,表明小规模企业的盈利能力参差不齐,经营业绩随时间波动较大,且相较于大规模企业,其盈利能力较弱,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大规模企业的营运能力均值是 0.843,小规模企业的营运能力均值是 0.766,大规模企业比小规模企业高 1.77 个百分点,表明大规模企业的资产周转要比小规模企业快。
..........
结论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研究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的分布规律,以及二者之间关系受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通过上述工作,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当前社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两大重要途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呈现显著的替代关系,即当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用时,会寻求商业信用融资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小规模企业的替代率为 30.5%,大规模企业的替代率为 28.1%,显示小规模企业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替代更加显著;民营企业的替代率是 35.1%,国有企业的替代率为 27.4%,显示民营企业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替代更加显著;说明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会依赖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以弥补其无法得到的银行信用。实证结果显示,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2)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企业所获得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融资,也会影响这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的替代关系在货币政策趋紧时,会变得越发显著,根据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当货币政策趋紧时,银行贷款总体供给减少,企业只能寻求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实证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与银行信用交叉变量 MP*BANK 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3)随着货币政策的趋紧,相较于大规模企业,小规模企业只能通过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来弥补银行信用的配给不足。我国规模越小的企业在银行信贷融资中面临着规模歧视,其银行信贷配额问题可能越严重;企业的规模越小,其信息的透明度可能会越低,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会越大,即意味着规模小的企业面临的银行信贷约束会越严重,在货币政策紧缩期,这种歧视越发明显,使得这类企业需要依赖商业信用融资的程度加强。实证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与银行信用交叉变量 MP*BANK 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小规模企业样本交叉变量 MP*BANK 的系数绝对值为 0.013,大规模企业样本交叉变量MP*BANK 的系数绝对值为 0.007,说明小规模企业在货币政策趋紧时,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替代关系越发显著。
.........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 货币政策与企业投资的相关性研究2017-10-17
- 股权结构对并购融资方式的影响研究2015-12-16
- 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成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201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