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金融 > 正文

价值链分工下的跨国生产一体化与经济周期协同性探讨——

时间:2023-04-17 来源:www.www.jbevzenko.com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国际金融论文,本文采用双重视角从生产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构建了反映国家(或地区)间生产紧密程度的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该指标以最终消费为度量单位,以国家(或地区)规模进行加权平均,完整地刻画了价值链上所有国家(或地区)所有行业的增加值。同时从增加值贸易角度重新测算了双边国家(或地区)贸易强度。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贸易活动的产生由来已久,自人类社会结群而居,物品的生产制造与互相交换便随之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世界贸易总额更是不断攀升。如图1.1所示,世界贸易总额从1995年的5.29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7.81万亿美元,世界贸易总额在26年的时间内增长了3.37倍,这二十六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均值为12.7万亿美元,在2018年,世界贸易总额更是达到了近年来的峰值,19.84万亿美元。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由于世界经济的复杂多变导致世界贸易额在一些特殊年份会有所下降,如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的世界贸易额大幅度缩水,但是世界贸易总额在整体上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贸易增速的角度看,如图1.2所示,全球贸易额相比于前一年,有增有减,且增减幅度巨大,如2009年世界贸易额相比于前一年减少了22.93%,2004年世界贸易额相比于前一年增长了21.92%,而且世界贸易额在这26年间的平均增速为5.56%,说明世界贸易额整体是不断增加的。

国际金融论文怎么写
国际金融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梳理了价值链研究领域,对垂直专业化的测度方法。随着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统计数据的完善,增加值贸易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Wang et al. (2013)对贸易增加值的测算方法采用前向关联贸易增加值分解法,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特定产业的增加值进行分解并测算。Koopman et al. (2014)采用后向贸易增值的测算方法,分析国家(或地区)-产业层面总产出中增加值的不同来源,其建立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框架是一个统一相容的核算框架,可以将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测算纳入其中。本文从生产侧和需求侧双重视角构建价值链下的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基于价值链角度从生产追溯到消费,完整地刻画了双边国家(或地区)在整个价值链上的生产关系。然后梳理了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测度文献,学者们主要从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和金融一体化等角度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接着分析了贸易增加值对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的理论机制。本文将按照以往学者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周期协同性进行测度。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经济周期协同性受到跨国生产一体化、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和金融一体化等指标的影响。
........................
2.文献综述
2.1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2.1.1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价值链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遥远。Porte(r1985)最早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跨国公司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其价值创造的过程就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而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Kogut(1985)将价值链的概念归纳为:通过将技术水平、原材料与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融合,在多个生产环节组合生产,不同环节生产的产品最终合并组装,形成生产的最终产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活动,消费者最终消费完成整个价值循环的过程。Sturgeon(2001)将全球价值链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组织规模、地理分布、生产性主体。即全球价值链是包括某种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可能是产品或者服务)的全部参与主体,这些参与主体可能来自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从生产、运输、营销、销售、消费等所有商品运转环节的参与者。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2)提出,全球价值链是跨区域、跨企业的全球性网络组织,这一组织为了实现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把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等各个阶段连接起来,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半成品、成品的生产、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终回收处理等所有过程。全球价值链上的所有主体都在参与着产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生产运输组织、价值增值,以及最终分配利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全球价值链概念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
..............................
2.2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相关研究
关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几乎都是从二战结束后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放国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在国际市场频繁流动,不同国家(或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贸易和资本流动开始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地位中扮演主角,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经济周期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学者们主要从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和金融一体化等角度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
Canova and Dellas(1993)证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扰动可以导致强烈的、长期的波动,因为其初始影响可以通过贸易的反馈效应放大。而且石油冲击的出现、共同政策应对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也是导致周期性宏观经济行为的原因。Artis and Zhang(1997)通过1961-1993年工业生产月度数据研究了汇率制度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欧洲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参与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性加强,且与美国的经济周期联系减弱。除此之外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的增加有利于各国在其商业周期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相互联系,而不受汇率制度的影响。Frankel and Rose(1998)是对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周期协同性进行研究和测算的经典文献之一,他们使用二十个工业国家(或地区)的数据测算了相互之间的贸易强度和经济周期协同性,认为贸易关系更为紧密的国家(或地区)有更相似的商业周期,对双边贸易关系的测算采用双边进出口在总贸易中的比重和双边进出口贸易总和与两国名义GDP之和的比重表示。后续大量学者均采用该指标来解释贸易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Imbs(2003)研究了贸易、金融、产业结构和商业周期协同性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对经济周期同步性具有显著影响,但实际上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行业内贸易发挥作用的;产业结构对商业周期相关性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因为具有相似经济结构的两个经济体在同等条件下显著更相关;金融一体化地区的商业周期明显更加同步。
...........................
3.贸易增加值对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 20
3.1标准的国际经济周期模型 ..................... 20
3.2多个国家(或地区)多个部门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 21
3.3国际经济周期的贸易传导理论机制 ............................. 23
4.核心变量的构建与测算 ...................... 26
4.1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 ..................... 26
4.1.1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的构建 ........................... 26
4.1.2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的测算 ........................... 30 
5.其他变量的选取与测算 ................................. 36
5.1双边贸易强度指标 ........................ 36
5.1.1双边贸易强度指标的选取 ........................... 36
5.1.2双边贸易强度指标的测算 ................................... 36 
7.稳健性检验
7.1测量误差检验
在基准回归分析中,我们采用Frankel and Rose(1998)提出的Hp-filter的方法衡量经济周期协同性,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我们采用Baxter and Kouparitsas(2005)中BP-filter的方法重新对经济周期协同性与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进行测度。估计结果如表7-1所示。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

表7-1中所有BPI指标都显著为负,说明跨国生产一体化程度越高,经济周期协同性越强。在分阶段对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数与经济周期协同性回归时,BPI指标仍然十分显著。而且在我们的回归结果中双边贸易强度指标和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标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依旧显著,为我们的基准回归结果提高了说服力。而产业内贸易和双向金融一体化指标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不显著。在分阶段回归结果中各变量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关系与总样本回归基本保持一致。
............................
8.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双重视角从生产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构建了反映国家(或地区)间生产紧密程度的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该指标以最终消费为度量单位,以国家(或地区)规模进行加权平均,完整地刻画了价值链上所有国家(或地区)所有行业的增加值。同时从增加值贸易角度重新测算了双边国家(或地区)贸易强度。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根据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的测度结果,与中国生产关联最紧密的国家(或地区)和地区主要有台湾,韩国,印度,印尼以及澳大利亚,此外芬兰和瑞典与中国的跨国生产一体化程度也较高。中国的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的时间趋势呈U型,2000-2004年中国与其他39个国家(或地区)地区的生产关联进一步深化,说明入世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生产关联则有所下降,说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潜力仍然很大。美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跨国生产一体化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长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1995-2014年各国之间的生产关联总体上随时间推移逐渐加深,各国在价值链分工中的生产关联排名并没有随时间推移发生较大变化,各国在价值链网络中的垂直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2)Frankel and Rose(1998)以及后来的众多学者对贸易强度的测算采用双边总贸易额衡量,然而在价值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种衡量方式很有可能扭曲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本文以双边贸易增加值重新测算了双边贸易强度,从贸易增加值角度解读双边贸易联系。双边贸易强度指标与跨国生产一体化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同,都经历了先上升并在2005-2009时间段达到顶峰然后下降的过程。与中国双边贸易强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有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强度较低。双边贸易强度指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对有比利时和荷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加拿大和美国等,大多拥有较近的地理距离。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