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 企业战略管理 > 正文

扶壮学校发展战略的实施

时间:2015-01-24 来源:www.www.jbevzenko.com作者:admin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的必要性
国务院研究室在 2006 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总数量约为 2 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占了 1.2 亿人左右。2008 年全国农民工总数有 22542 万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数量有 14041 万人;2009 年度国农民工总数量 22978 万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数量达到 14533 万人。与 2008 年相比,09年的农民工总数量增加了 436 人,增长率为 1.93%;2010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增至24223 万人,其中外出的人数为 15335 万人,与 09 年相比,农民工总数量增加了 1245 万人,增长率为 5.42%。从农民工流入城市开始呈“家庭化”趋势的发展以来,随着父母流入城市的义务教育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也很急剧膨胀,增长迅速。从全国的范围来看,2006 年跟随父母进城的民工子女已达 2000 万之多。①另据相关部门统计估算,目前在城市里生活的民工子弟有超过 3000 万人。而且“80 后”新生代农民工有约 1 亿人,但已婚者仅仅占其中的 20%。因而在未来的几年内,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必然会有大幅攀升。②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期,庞大的农民工子女队伍已成为必然,如何解决这类群体的教育问题才是真正开始要去思考的难题。近些年来,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意见,用法律、行政的手段来保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不足的是,这些政策法规仅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对于具体微观的问题仍然无从根治。深究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生态学视角下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研究—以南宁市扶壮学校为例”的选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此课题的研究,既符合教育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理论需要,也属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和普及义务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课题采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进行研究,兼具人类学和教育学的双重属性。首先,把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作为论题,从生态学视角去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与其教育观念、学业的相互关系,能够更好地把握相互之间的能动规律,深化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本质认识。其次,本论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领域,用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利于寻索特殊领域的教育人类学的特殊规律,还可以丰富民族学、教育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体系。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综合运用教育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剖析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厘清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与其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可以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的完善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又为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和均衡教育的推进提供实践基础。
.................
 
第二章 扶壮学校学生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一节 陌生环境中的惶恐与角色定位
扶壮学校 3000 多名在校学生,其中百分之九十二学生均属于农民工子女。在这部分学生中,超过五分之一人是在家乡出生并在家里的公办学校上过学。因为父母到南宁务工、经商,所以转学进入到扶壮学校就读。在这一过程中,正如文化人类学所言,每个人出生后,必然先在家庭及其社区环境习得该族群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属于某种族群的文化,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土壤,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文化适应的难度也越大。原生活习惯及形成此习惯的环境、条件改变也会带来不适应。进城农民工子女从农村到城市,由熟悉的家乡转到新的环境,陌生的环境与行人,城市中时不时发生的不良社会行为对他们无疑不是一个心灵的打击,进而带来惶恐与不安的心理。
此外,文化的差异使不少学生观念发生了转变,并对事物的认识评判出现了偏差,从而对自身素养、要求的定位出现混乱或游离不定。在对一位七年级的来自北海的学生 A 进行访谈时,她这样回答:
我一、二年级在老家念书,后来爸爸妈妈来到这边工作,我就来扶壮学校上学了。我还有个妹妹,在老家念书时,爸爸在外地做过,就我和妈妈、妹妹在家。那时放学后我会自己做作业,帮妈妈照看妹妹,干点家务,也看电视,也经常出去跟小朋友玩。来到扶壮学校上学后,放学后我除了写作业,基本上都是看电视,因为妹妹也大了,不用怎么照看。现在很多同学都看同样的电视剧和节目,回到学校都讨论电视剧节目,如果不看就没法跟同学交流,交不到朋友。以前在老家时想过当老师,那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邻居,大家都说老师好,老师很厉害,知道很多知识,所以那时候就觉得特别崇拜老师,想着以后自己也要当老师。不过我现在想当明星,因为在我的很多同学当中,我们都认为明星是最厉害的,最有名的,在电视、网上哪里都能看到。我觉得要变成明星的话就要多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并向他们学习。①
..................
 
第二节 城市中的“农村”——边缘化的社区环境
学校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的种种问题,虽然不是教育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制造教育问题的深层根源。社会的一切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住房条件拥挤狭窄、民风不良、社会风气不正等,都会对教育或多或少产生间接的消极影响。因而我们在寻找教育问题的根源时,不仅要看到社会问题的表象,更需读懂深层社会思想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社区不良风气荡然,治安失缺
万秀村作为一个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地,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外来人口占本村人员的 8 倍之多,人员流动频繁,情况复杂。再加上万秀村地段租金相对便宜,在此社区租房入住的多为农民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外地户籍人员,把农村很多不良风气带进了社区。万秀村的治安管理问题时刻是万秀村的头等问题之一。随着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不断流入,万秀村村委也在治安上投放了不少的精力。多年来,村委在治安治理上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了“打、防、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比如成立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整治领导小组;深入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的的整治方案;加大治安巡防及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与村民小组签订治安责任状等。2002 年 8 月,万秀村成立了护村队,现在已经发展成治安队,坚持晚上执勤巡逻。各种措施的保障,万秀村的治安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黑恶势力、害群之马受到了打击,偷、赌、抢等违法事件逐渐减少。①现实生活中,社区人员对于万秀村的治安又是怎么样的看法呢?笔者采访在万秀村租房的陈先生时,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这里的治安出了名的乱,虽然现在有了治安队在晚上巡逻,但是一到夜晚,人们都很少外出,特别是夜深的时候,抢劫的事件时有发生,偷、赌这样的就不用说了。虽然有治安队,但是也不放心,还是靠自己时刻警惕。不过乱也是分时段的,这里的租金比较便宜,而且距离市中心不远,工资也不高,能省点就省点呗,就先凑合在这租了。
.................
 
第三章 扶壮学校学生教育的自然生态环境............21
第一节 陌生环境中的惶恐与角色定位......21
第二节 城市中的“农村”——边缘化的社区环境........23
第四章 扶壮学校学生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28
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经济环境.........28
一、“租客家族”的生活...........28
第五章 扶壮学校学生教育的规范生态环境.......51
第一节 学校与社区的氛围............51
一、学校浓厚的孝亲尊师、感恩氛围.........51
 
第五章 扶壮学校学生的规范生态环境
 
第一节  学生的内在心理
一、隐性的消极学习心态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消极的学习心态是扶壮学校学生存在的一个极大的隐性问题。走到教师里随便问一个同学,他们都觉得学习很有用处,认为好好读书能上好的大学,孝敬父母,赚钱等,也表示自己也很喜欢上学。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36.7 的同学认为教材与以前学校的不一样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28.6 的学生则感觉到压力大,10.2 的学生甚至认为学习枯燥乏味。这些在涉及学习困难的问题时,学生却表现出了与积极学习观相矛盾的心态。初一年级的小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觉得读书可以知道很多知识,以后可以赚钱孝敬父母。我的成绩在班上中等,也没觉得有什么困难。就是自己五年级从藤县转学到这里,感觉教材跟以前的不一样,老师的上课方式和以前也不一样,所以就有些适应不过来,特别是数学。总是学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爸妈也不懂教我,他们没什么时间,我也不跟他们说。也不跟老师说,反正不是很差就好了。现在的学习压力比以前大,很多作业,题目又多又难。有时候就会觉得很累很烦,不会做的题多,但是又不知道能问谁,有时候干脆就空着不做了,那个时候就会觉得学习很烦躁。不过这种想法肯定不能让爸妈老师知道,再说他们就只会叫我们按时完成作业,才不会问我们难不难或能不能做那么多呢。
在调查中,有向小韦这种心态的学生不少。他们一方面知道读书的益处,在父母教师面前表现出很积极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自我心里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扰。但是他们更习惯于把这种困扰隐藏在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在长辈面前表露出来。这种特殊的现象,除了是青少年好强心理的一种需求,恐怕也是农民工子女在家长文化水平低而又具备浓厚感恩氛围校园环境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
 
结论
扶壮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农村传统淳朴的忠孝观念较浓。而农民工的工作可谓城市中最劳苦工作之最,经济收入少,劳动力度大是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农民工工作环境现实。他们内心明白自己的子女要脱离自己所在的这种社会层次,向上层社会迈进的唯一出路是读书,因而对自己的子女在学习上寄予厚望。在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下,进城农民工子女更明白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心里除了充满感恩孝亲之情,也明白父母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期盼,从而外在展现出积极向学的良好心态。在学校里,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也是孝亲尊师的感恩之情。扶壮学校开展的“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同辈群体互相作用下,学生的感恩之心更是有增无减,其外在显性的学习精神面貌就是他们行动的证明。
万秀村的“主人”主要是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民工。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基本位于整个城市经济收入水平的最低位,“贫困”是他们在城市中的专有名词。二级劳动力市场工作职位的绵薄报酬,“非义务”子女基础教育经费使得他们在经济压力上不堪重负。在教育投入上,除了让子女能正常进入学校读书,其他的费用、时间投入均属于免谈。城市孩子从认字以来买进的各种图书,参加的各种兴趣培训班、学习班对于这些农民工子女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再加上“租客家族”简单的居住条件和农民工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在孩子学习的物质和专业知识需求面前绝大多数家长均显得苍白无力。这些低经济收入状况、简单的居住环境、低水平的教育文化因素,在多方面制约着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低学业成绩提供了外在的“支持”。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