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 公司治理 > 正文

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公司治理优化研究--以ZD融资担保机构

时间:2020-04-21 来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公司治理论文,本文以 ZD 融资担保机构为样本,结合公司治理相关理论,查找其公司治理中问题及成因,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公司治理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在其公司治理的优化路径中需关注以下重点环节:首先,应当明确并坚守其政策性准公共职能定位,坚守非营利目的,以股东权益保障和企业持续运营作为重点,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公司治理目标。其次,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矩阵优势,借助上级担保机构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持续优化股东会、董事会的功能结构,健全高效有序的运转机制,发挥监事监督作用,调动党委、纪委、工会、合作伙伴等多方面外部监督力量,促进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第三,完善担保项目评审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责任的追究机制,实现 “让评审者决策,让决策者负责”,确保权、责、利统一,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效性。最后,坚持以人文本,引入 360 度绩效考核工具,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者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尝试引入优秀员工持股及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实施员工成长帮扶工程,让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共享发展红利,打造专业型、服务型、学习型团队,促进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从而确保公司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关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前世界银行行长 Wolfenson 曾有过重要论断“完善的公司治理与健全的国家治理同等重要”。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风险管理和持续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视风险管理为生命的国有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 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生力军,中小微企业发挥着社会推动器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但就全世界范围内其普遍面临着融资困境。融资担保机构以其金融性和中介性,以自己的信用为背书沟通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通过自己的信用为提供资金和需要资金的双方提供服务,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困境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亦可为目前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近年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增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抵御风险及持续运营能力,安徽省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积极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建设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并推出了“政银担”新型风险分担模式,得到国家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随着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正式运营,全国性融资担保体系内的三级机构与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业务联动和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打造全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
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融资担保行业首当其冲,加强自身风险防范成为题中之意。而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上级融资担保机构往往通过“入股”、“再担保”方式为辖内融资担保机构进行增信加持。在此发展趋势下,一方面有效增强了基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抵御风险与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完善其公司治理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就目前运行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尤其是区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公司治理体系不尽如人意,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如何优化公司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上级融资担保机构的指导帮扶作用、激活企业自身运行机制、强化风险管理能力、营造良好外部治理环境,成为当前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关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对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即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曾有过精辟描述“不能期待他们(这些公司的董事会)像无限公司的合伙人小心翼翼地监视自己的货币那样去监视他人的货币”。
Berle 和 Means 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1932 年)中提出了“两权分离(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命题,这一论述不仅深刻影响了国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和公司金融的研究思考,更在实践中推动了美国联邦证券法的出台。
Shleifer 和 Vishny(1986)从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起源于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并着力于解决由此产生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目标即降低代理成本,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Hart(2006)则认为公司治理实际为一种决策机制,主要作用于分配公司的非人力资本盈余控制,如果初始合同中的资产使用权未被明确设置,治理结构将决定如何使用它。
Myer(1995)认为公司治理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包括从董事会到执行经理人员激励等一切东西在内的一种组织安排。
Cochran 和 Wartick(1999)将公司治理聚焦在核心问题上“谁能够/谁应该从公司经营决策中受益?”,通过聚焦核心问题,该理论提供了有益的视角致力于解决股东、董事会、高级经营管理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问题。
..........................

第二章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第一节  公司治理的内涵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普遍面临的难题之一。关于公司治理的内涵,之前文献综述中已略有表述,学术界存在多种解释。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公司治理涉及股东、董事、监事、经营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其提供一套设计和达成公司目标,对公司进行有效管控的机制。理论界通说认为,公司治理概念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正式及非正式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股东、债权人、经营管理者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确保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最终维护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其又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是指公司运作过程中的外部环境治理,主要由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外部监督等对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约束加以实现。内部治理指的就是狭义的公司治理,即出资人及其代表人和经营管理层对控制权的分配及前二者对后者的约束激励。狭义的公司治理实际是一种对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权利与义务分配而形成的内部制衡机制,其实质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框架下,为保障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防止管理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而就公司控制权在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如何合理分配的制度安排。本文中所称的公司治理主要指狭义的公司治理。
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公司治理经历了由“管理层中心主义阶段”、“股东会中心主义阶段”和“董事会中心主义阶段”的沿革,其价值导向也从以“股东利益至上”为基础的单边治理发展为以“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为核心的共同治理。学术界关于公司治理理论包括以下内容。“两权分离理论”认为,随着公司“两权分离”,公司管理层由非股东组成的职业经理人控制,尤其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化和企业管理的专业化使具有专业管理知识和垄断商业信息的管理者实际上控制着企业。“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两权分离”主要表现为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但二者之间利益并不一致,代理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存在短期行为风险冲动,以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人的自利性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形成利益冲突,使得代理人不能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从而使得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当公司“两权分离”时,经营管理者因经营不善而导致公司价值小于由企业所有者直接管理创造的价值而带来的损失。“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等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利益主体地位应当平等且独立,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与过去基于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理论相比,该理论认为公司股东不再是公司治理实践中关注的唯一主体,债权人、职工等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均应成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壮大是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各方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而不仅是企业所有者一方的利益。
...........................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与相关概念比较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
本文所指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围绕公司控制权分配而设计并运行的一种组织结构,其属于公司治理中对组织架构的一种制度安排。目前国际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英美法系下的单层制公司治理结构、大陆法系下双层制公司治理结构。其中,单层制公司治理结构以美国为代表,其组织结构上的特点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管理层三大机构分权而治;双层制公司治理结构以德国为代表,其特征是同时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负责经营决策,而监事会负责监督。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相关规定,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参考借鉴了大陆法系的双层制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管理层在内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
二、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本文所称的公司治理机制特指内部机制。从概念上来看,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机制二者对立统一,其中,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后,组织架构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如内部监督机制、内部激励机制、内部决策机制等,进而解决公司治理中的权利分离与制衡问题、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动力问题及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骨架基础,治理机制则是公司治理的功能保障。对完善的公司治理来说,既离不开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更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公司治理机制。
..............................
 
第三章   ZD 融资担保机构概况及公司治理现状 ........................................ 9
第一节   政策性融资担保行业简介 ..................................... 9
第二节   ZD 融资担保机构基本情况 .................................. 11
第四章   ZD 融资担保机构公司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19
第一节   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 ................................ 19
一、问卷设计 ....................................... 19
二、数据统计分析 .................................... 19
第五章   ZD 融资担保机构公司治理的优化建议 ........................... 26
第一节   公司治理目标 ................................. 26
一、明确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 26
二、明确公司治理核心目标 ................................ 26

第五章  ZD 融资担保机构公司治理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公司治理目标
一、明确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针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功能定位,主要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往往对其从事商业性融资担保业务进行了禁止性规定,或直接限定其经营范围与服务对象,防止其将业务重心倾向于商业性担保业务。我国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功能定位也有明确规定,虽然并未将其上升至法律高度,但根据(国办发[2019]6 号),已经明确了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应不以营利为目的,降低担保服务门槛,在功能定位上坚守准公共定位,聚焦支小支主业,将服务对象限定在小微企业、“三农”和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其提普惠金融服务。
ZD 融资担保机构应明确其准公共性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其发展目标,积极参与全省乃至全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优化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顺势而为,强化体系内资源共享和联动合作,形成矩阵效应,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组织功能成效,持续提升健康运营和抗风险能力,解决融资担保市场失灵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明确公司治理核心目标
目前 ZD 融资担保机构的公司治理不尽如人意,存在股东及董事会权力结构失衡、监事监督作用弱化、决策机制权责不对等、激励约束不足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包括从规章制度层面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等权力机构运行机制,引入监事任职限定及竞争机制,优化决策流程,实施责任追究,并通过合理设计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提高员工队伍的积极性,持续增强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在风险高企的融资担保行业内,风险管理水平和防范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ZD 融资担保机构优化公司治理的核心目标应紧紧围绕风险管理,以高效便捷为原则,重视人文关怀,持续打造高素质人员队伍,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不断增强可持续运营和抵御风险能力。
.................................
 
第六章  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随着全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日趋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迎来了上级担保机构“入股”加持增信的大好机遇,不仅直接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更为其公司治理优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受制于县域经济、人才资源、自身规模等多因素影响,目前 ZD 融资担保机构公司治理面临股东会、董事会结构不合理,“三会一层”权力制约机制失衡,监事监督作用弱化,决策机制权责不对等及有效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等问题。本文以 ZD 融资担保机构为样本,结合公司治理相关理论,查找其公司治理中问题及成因,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公司治理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在其公司治理的优化路径中需关注以下重点环节:
首先,应当明确并坚守其政策性准公共职能定位,坚守非营利目的,以股东权益保障和企业持续运营作为重点,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公司治理目标。
其次,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矩阵优势,借助上级担保机构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持续优化股东会、董事会的功能结构,健全高效有序的运转机制,发挥监事监督作用,调动党委、纪委、工会、合作伙伴等多方面外部监督力量,促进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第三,完善担保项目评审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责任的追究机制,实现 “让评审者决策,让决策者负责”,确保权、责、利统一,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效性。
最后,坚持以人文本,引入 360 度绩效考核工具,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者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尝试引入优秀员工持股及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实施员工成长帮扶工程,让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共享发展红利,打造专业型、服务型、学习型团队,促进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从而确保公司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