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贸易 > 正文

论国际贸易条件波动对国际贸易收支的作用

时间:2015-01-23 来源:www.www.jbevzenko.com作者:admin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国际贸易条件理论将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例变化作为衡量贸易效益的指标,简明而直接;但这一理论显然建立在一系列前提条件之下。首先就是进出口量不会因为进出口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用弹性的观点来解释,就是进出口完全缺乏弹性,或者弹性极低。否则这一理论就会因弹性不同而出现不唯一的结论。根据大学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出口价格弹性在不同商品门类,不同产业部门是有着很大差别的。结合次贷危机背景,显然忽略进出口价格弹性是不合理的。当今全球金融危机方兴未艾,国际贸易环境落在低谷,中国的贸易企业——尤其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本人曾在河北省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实习,对于企业如何绞尽脑汁降低成本获得有竞争力的价格有着直观的体会——纷纷下调产品卖价,甚至是低于成本价销售以维持客户,等待金融危机的严寒减退。这种行为按照贸易条件理论推理,无疑是在主动恶化自身贸易条件,是一种极不可取的行为。但是这确实是当前众多企业所使用的。此外,价格贸易条件的政策指向和趋势预测也与世界贸易的大趋势相左。贸易条件理论作为衡量一国贸易状况的指标,其政策指导意义就是引导一国不断改善自身的贸易条件,已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目的;那么就价格贸易条件来看,改善贸易条件的方法无非是两个:要么提高出口商品价格,要么下压进口商品价格。这里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主观的想要影响进出口价格,就必须在商品交易中有足够的谈判力。谈判力来自于行业优势——技术优势、渠道优势、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在实际情况中又有不同:技术、渠道、资源优势最终都可能转化成成本优势,那么也就是通过成本比其他竞争者低廉,售价比其他竞争者更低而获得的竞争优势,而这是不能改善贸易条件的。除非这些优势能够直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德国的汽车行业,日本的电子产品行业,欧美的飞机制造业等体现的技术优势;OPEC、海湾国家的原油资源,美国的页岩气资源,澳洲、巴西的铁矿石资源,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等体现的资源优势;东盟之于中国、巴拿马至于美国、港澳台至于大陆等体现的渠道优势等。
........
 
1.2 文献综述
贸易条件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部分,最早由穆勒提出。最初的内容是贸易条件等于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又称价格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根据贸易条件理论,贸易条件改善,国际收支相应改善;贸易条件恶化,国际收支也相应恶化。这一理论在建立初期对国际贸易收支情况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从而根据该理论制定的政策也是围绕改善一国贸易条件展开的。但是在后来研究中,许多讨论都反映,贸易条件作为评价一国国际贸易绩效的指标效果并不令人满意。Imlah(1950)和 Schlote(1938)等人的研究表明,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其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但与这一个恶化趋势同时出现的却并不是想象中的英国人民福利的相应恶化;而日本历史上的 20世纪初期的 20 多年中,根据南亮进(1989)的研究,虽然其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但是日本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其贸易福利明显改善;又如赵玉敏等(2002)对 1993-2000 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下降了 13%。武海峰和牛勇平(2004)通过对 30 种代表性商品的分析,得出我国 1985-2002 年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结论。但是众所周知,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3 年以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被称为“亚洲奇迹”。因此本文尝试对国际贸易条件理论的适用性做一系统探讨。
.......
 
1.2.1 价格贸易条件涵义和质疑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常用的价格贸易条件又称为净实物贸易条件,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刘巍(2009)从贸易条件理论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冲突根源出发对贸易条件理论适用性从逻辑角度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并通过国际反倾销实践的研究对贸易条件理论适用性从实践角度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他认为,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与原理论假设前提相反的地步,即经济社会由“供给约束”发展到了“需求约束”,导致了贸易条件理论适用的失效。向松祚(2006)从经济学史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李嘉图以来的所有重要的经济学家,都对贸易条件是否可以衡量贸易利益的变化,深表怀疑。边际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杰文斯认为,穆勒用出口商品对进口商品价格之比,来判断一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向松祚认为,由于统计口径和指标商品权重分配等问题存在,很难找到客观合理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同时,随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商品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把(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等同于福利受损,无疑不妥。
..........
 
1.2.2 贸易条件理论的发展
随着贸易条件理论与经济社会实践的矛盾(例如,中国改革开放生产效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贸易顺差却在不断增大,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越发凸显,学界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于是出现了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ITT)。收入贸易条件不再单纯关注商品进出口价格的变化,而是将随着价格变化带来的商品贸易数量变化也纳入考量。收入贸易条件对价格贸易条件构成了有力补充,但是通过上述论证,收入贸易条件在理论逻辑的完整性上和与贸易实践的契合度上仍旧不能完全令人满意。随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化,出现了在理论上更为完善的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Terms of Trade,FTT)。这次完善不仅考量了商品数量的变化,而且进一步将要素投入量进行了分析。要素贸易条件是指以出口商品生产所需生产要素投入量作为衡量依据的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常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简称 SFTT)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简称 DFTT)。 单要素贸易条件只限于贸易国一方的出口产业的要素生产力变动。双要素贸易条件则同时包括双方的出口产业的要素生产力变动。
.........
 
2 贸易条件理论适用性研究...............10
2.1 研究假设........10
2.2 研究方法........10
2.3 贸易条件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检验....10
2.4 贸易条件理论在当代日本的适用性检验....15
2.5 贸易条件理论在当代美国的适用性检验...............16
2.6 分析与结论...............18
3 结论与政策建议.......19
 
2 贸易条件理论适用性研究
 
2.1 研究假设
P:贸易条件理论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下仍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非 P:贸易条件理论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下不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2.2 研究方法
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 1996 年以后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NBTT)和国际收支(TB,short for Trade Balance)进行相关性检验。如果 P 成立,即贸易条件理论在 1996 年中国进入需求约束型经济以后以及同为需求约束型经济的日本和美国仍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那么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应该为正,且接近于1;如果 P 不成立,非 P 成立,即贸易条件理论在 1996 年中国进入需求约束型经济以后,或者同为需求约束型经济的日本和美国不再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那么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应该为负,或者即使为正,也距离 1 较远,或者说线性正相关关系不明显。
...........
 
结论
 
虽然经验证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下,贸易条件理论已经不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是并不是说整个理论已经没有了可取之处。本文所进行的只不过是价格贸易条件在具体数据分析应用中的有效情况的探讨,所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不能再依靠贸易条件直接评价和指导经济行为,并据此制定经济政策。而贸易条件理论所蕴含的经济贸易原理和古典的国际贸易思想不论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还是进行国家治理的政策制定者而言仍旧有着重要的启发。本文的写作,仅仅是提醒人们注意,不能再机械的应用贸易条件理论,尤其是不能单凭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来评价一国国际贸易的状况和走势,而是要同时参考其他指标,综合的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虽然贸易条件理论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仍旧有信心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学者对这一理论做出新的发展,创设更有效的衡量贸易状况的指标——而这正是本文力所不逮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应用的前提假设。环境变化了,明示的和暗示的前提条件不再满足了,那么理论的适用性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理论的前提假设,对理论进行优化。在新的理论产生、成熟之前,我们不能再机械的使用和依赖原有的理论,而应该更多的参考其他仍旧具有适用性的理论,并且紧密观察现实的经济状况,随时准备创设更有实用价值的理论。而这也是我在研究生阶段跟从老师学习的最大收获。谨以此文与同辈学人共勉。
.........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