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范文 > 正文

2018MBA毕业论文精选范文10篇

时间:2018-03-18 来源:www.www.jbevzenko.com作者:anne
本文是MBA毕业论文,MBA论文可以划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MBA范文,供大家参考。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定制化车载净化器研发项目端到端管理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空气净化器最早出现在19世纪,1823年,查尔斯迪恩和约翰为了防止消防队员受到烟雾的损害,一起发明了新型的烟雾防护装置;1854年,约翰斯滕豪发现向空气过滤器中加入木炭可以过滤有害及有毒的气体。直到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事件么后,人们才逐步开始将空气过滤技术应用于家庭空气净化,这时家庭空气过滤器产生了。相比家庭空气过滤器,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则比较晚。在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早期使用汽车的人数少,大气污染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们对车内的空气污染并不在意。直到2004年6月,中国科协对我国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1175辆被检测汽车中只有52辆汽车全部检测项目泣标,占总样本的4.4%,新车甲酵超标的占23.4%,车内苯浓度超标的高达75.1%。国外一项研究测试发现,新车出厂后,车内有害气体浓度很高,挥发时间可持续6个月以上,车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致乘车人头晕、恶心、打喷嚷,甚至引起更严重的疾病等。人们才逐步意识到使用车辆么后产生的恶也、咽喉炎等多种呼吸道疾病与车内污浊的空气有关,这时人们把目光聚焦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上,车载空气净化器才开始进入国内消费者的视野。

.......................

 

1.2研究的意义

本文对端到端理念植入车载空气净化器项目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端到端理念是一个先进的研发理念,这一理念在飞利浦公司的项目开发中获得了成功,可以实现有效的沟通,更好地控制项目的时间,可更好地促进项目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有助于达到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本文对这理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度一新理念的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本文对端到端理念在飞利浦公司某一项目的研究上进行了系统阐述,便于其他项目借鉴学习,可以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研发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产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2.1项目管理基础理论

2.1.1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是由一个暂时的组织,在一段时间内,运用事先决定的资源,创造某一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项目是那些非例行性的任务,需要一个暂时性的研究团队来执行。这种临时性的团队,代表团队中的成员被暂时指派来从事项目中的某项工作。项目具有一定的临时性,项目有起点与终点,项目无法达成目标或者项目需求不存在或者项目的目标达成的时候,项目就可以结束了。当然,项目的临时性并不代表有些项目的时间短,有竺项目甚至需要较长的时间。项目具有临时性,但是多数项目是为了创造持久性的成果。

项目具有很多特殊的属性,具体来说,项目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项目目标的确定性。项目虽然是临时性的,但是项目的目标是确定性的。项目有成果性目标,约束性目标和时间性目标等,项目完成时必须产出一定的成果与服务是项目的成果性目标,项目不得超过规定的资源及成本限制是项目的约束性目标,项目需要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时项目的时间性目标项目具有确定性的目标,并不代表项目的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项目过程中,项目的目标是允许修改的,不过如果项目的目标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就变成了另一个项目。

二是项目过程的独特性。每一个项目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是项目与其他例行性工作的最大的区别。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明确的起点及终点,同时项目没有可以完全模仿的先例,项目提供的成果或者具有独特的特点,或者其提供的项目成果与别的项目成果有相似性,但是其内外部环境、地点、时间有别于其他项目,项目的过程是独特的。

三是项目活动的整体性。项目管理的项目是一个相对庞大的活动,虽然活动很多,但是这些活动之间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的,都是为了项目的目标服务的,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相互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作用。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管理的活动进行管理,对于不能够为项目目标服务的活动,应该舍弃这种活动,对于缺少某些活动损害项目目标实现的,必须大力支持。

........................

 

2.2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2.2.1项目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项目管理理论从产生到逐步成熟,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推广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升划实施,使得项目管理通过了考研,确定了其在实践中的科学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管理学家开始对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继成立了两个大型的国际性项目管理协会,即以美洲国家为主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和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其他国家也相继建立了项目管理协会,为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一时期,项目管理的研究仍然属于传统的项目管理,欧美国家的国防部门占据着主导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很多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项目管理软件应运而生,人们对于项目评估与审核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此时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时间与成本的控制、绩效评估、生命周期管理及工作结构分解等领域。1972年,著名学者莫勒尔开发了风险评审技术,该技术统筹考虑了时间、性能及成本等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出现成本设计、项目成本、项目冲突管理等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是项目的执行。

2.现代项目营理逐渐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项目管理研究开始向现代项目管理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竞争日益激烈,项目管理的范围也逐步变大,团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冲突爆发不断,项目成本的控制压力增加,导致作为项目管理者的政府和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项目管理研究,目的是能够更好地解决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新境况。进入20世纪90年代,项目管理的领域和方法不断得到发展,信息系统工程、高科技项目、软件工程的开发与研究,促进了现代项目管理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扩大到化会各行业生产与生活领域,并且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摩托罗拉公司在90年代中期启动了一个改善其项目管理能力的计划,获得巨大成功,促进了公司获得快速发展。当前,项目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及提高社会福利的重要工具之一,成为发展迅猛和应用频繁的管理学科。这一阶段,项目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项目成本设计、成本核算、软件研发、项目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研究,对于项目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进度控制、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逐步增多。

........................

 

第3章定制化车载空气净化器项目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15

3.1定制化车载空气净化器开发项目问卷调査...................15

3.2定制化车载空气净化器开发项目的特点...................16

第4章端到端理念植入定制化车载空气净化器项目管理................21

4.1端到端理念定义、内涵及优势..................21

4.2端到端概念植入飞利浦车载空气净化器项目.................21

第5章结论与展望..................43

5.1研究结论...................43

5.2展望...................43

 

第4章端到端理念植入定制化车载空气净化器项目管理

 

4.1端到端理念定义、内涵及优势

为了不断完善流程和体系,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淘汰的游戏中站稳求胜,飞利浦提出了端到端理念。即从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简单的理解可以是,我们先将每个环节的需求方简单的定义为客户,客户的要求即是完成任务方最终的输出,它们诉求是否一致,如何确认完成目标,你所得到的客户输入及你所需要企业内部资源的支持是否足以让你完成这个任务,将速度、质量及成本作为最终的考核指标,在企业运行的毎个领域进行推广。

2011年,飞利浦公司意识到企业內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决定自身变革,采取设计五个方面盼‘加快成长"改革举措;文化变革、以客户为中心运营模式、端到端和资源制胜,经过多年的改革,飞利浦送一变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促进了飞利浦公司的发展担大,特别是端到端业务模式创新。端到端业务创新是企业研发体系的重*创新,企业的研发是一个庞大过程,要经过研发部门、产品部门、生产部门等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流程,飞利浦旧的研发体系由于沟通不通畅问题导致无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子很多。为此,飞利浦公司决定对研发体系进行重塑。飞利浦内部成立一个专口的团队,由市场部、销售部、研究院、生产部、财务部等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从产品研发的早期就开始合化在产品定位、价格、产品持点、促销策略等各个环节加强沟通,促进产品成功上市。这种新的模式可更好地避免飞利浦旧的研发体系中因为沟通不通畅导致的产品的生产工艺成本太高、产品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的价格无竞争力等问题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产品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从某种程度上说,端到端团队是一个小型的公司,整合了大公司各个部门的资源,可以更好地利用各个部门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大公司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加快产品创新的速度,节约成本。端到端模式给飞利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活力,飞利浦管理层对于端到端的项目管理模式也十分支持,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企业研发流程的重塑。

..........................

 

第5章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本文在综述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上分祈了车载空气净化器后装市场定制化开发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了飞利浦公司在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端到端理念植入定制化车载空气净化器项目管理。首先分析端到端理念定义、内涵及优势,接着分析端到端概念桂入飞利浦车载空气净化器项目及端到端理念在飞利浦车载空气净化器本田项目中的应用,最后分析端到端理念植入定制化车载空气净化器带给项目管理的变化。

通过端到端理念植入项目管理,可以使从项目的立项直到最后的验收转移全过程都有客户和供应商的参加,保证了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考虑客户的需求和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大大提高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需求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的速度和效率。

通过端到端理念植入项目管理,可以使项目的各个里程碑更加符當实际和富有效率,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通过在各里程碑中根据端到端理念设置的各种流程,可以在项目的全流程中从供应商直接到客户沟通交流信息,做到信息的端到端和管理的端到端。

通过分析发现,飞利浦公司在车载空气净化器后装市场定制化项目管理中采用端到端理念,对项目开发的流程进行了重塑,采用了一些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导致了飞利浦公司对其他项目研发流捏迸行重塑。端到端理念作为一个新的研发理念,有益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是一种先进的研发理念。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二:基于自组织视角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企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每年不仅有数万家的企业注册成立,而且也有非常多的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境况,尤其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出现危机事件的概率也越来越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企业的健康成长。当然,危机事件的波及范围也非常广泛,从三聚氰胺事件到“万科捐款门”事件,从“同仁堂质量门”事件到淘宝假货事件、钢贸信贷危机事件等,无论是食品、房地产行业,还是医药、电商、制造业等行业,无不存在着危机,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制约着企业的进步,并给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再加上“蝴蝶效应”、“放大效应”的作用,企业的危机问题也将会越来越突出。

2014 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历史的高度对我国经济进行论述,指出新常态下经济要转向中高速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这对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给我国企业带来各种机会,还给我国企业带来各种风险和威胁因素。因此,目前仍然急需进一步地深化对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环境及企业内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新的形势下能够健康地成长和有序地发展。当前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已受到不同领域人士的关注,本文正是基于我国企业危机频发、危机影响范围甚广的现实,拟对我国企业危机的管理方法进行探究,以期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试图寻找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危机的原理和方法。国外的代表学者主要有美国的 R﹒Blake、Laurence Barton,日本的藤井定美、增永久二郎等,国内的学者主要薛澜、何苏湘等。总之,这些学者们多是从传统的企业理论出发,从单一的角度展开对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此,本文拟将自组织理论运用到企业的危机管理之中,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对企业危机产生的内在机理及企业危机的管理方法加以探讨。这样不仅为企业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有助于丰富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完善和深化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体系。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健康成长时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一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然而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各类危机事件不断出现。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的危机现象、成因及其管理方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2.1  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域的危机管理。日本学者对危机问题的探讨主要体现在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来降低自然灾害等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更多学者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是从预警模型的建立展开的,如常用的Fitzpatrick 的单变量模型、Altman 的 Z 模型和 Odom、Sharda 的类神经网络模型等。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开始将企业的危机管理与系统自组织理论相结合,研究主要是在企业的财务危机方面,且运用到熵理论的颇多。

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有效性方面,Ting-ya Hsieh 和 Morris H.-L.Wang(2001)利用熵值与信息含量是负相关关系的特点,通过熵权法权衡财务危机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并从中分离出关键指标,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冗余度,降低实验过程的复杂性,提高测验的成效。Li-Jen Ko.等(2007)和 Zongjun Wang 等(2007)分别将熵权法与递归分割法、决策树和粗糙集相结合,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判别公司的境况,最终得到较为理想的结论。这些研究都说明以熵理论为理论基础所构建的危机预警模型在企业的现实应用中有很大价值。还有学者以财务危机的发生概率为研究对象,如 Wiston Adrian Risso(2008)基于企业财务危机的动态性特征,将熵和时间序列分析法结合,研究日本等国家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状况,从中寻找股市信息效率的高低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概率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因为国外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时间较长,故其理论相对成熟。但是将自组织理论与企业危机管理相结合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企业的财务危机管理方面,研究领域不宽,且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自组织理论体系的个别分支上。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对企业危机管理这一研究对象本身和自组织理论这一理论基础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构建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和有效开展危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危机与企业危机

(1)危机

现实中,危机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风险、意外的代名词。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并合理界定危机呢?“危机”一词最初被用于医学领域,指决定病人是走向死亡还是逐步恢复的关键时刻。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对危机更是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危机被看作是社会系统的混乱度超出了其本身的自组织能力,社会系统的混乱度达到某一界限,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高度无序态。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危机是指引起社会运行不合常态的失控状态。尽管人们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对危机一词的概念进行界定,但由于危机本身具备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仍未有公认的定义。本文认为,中国汉字所表达的危机的含义颇具哲理,较为全面地诠释了危机一词。“危”与“机”分别代表着危险和机会,要减少危险,甚至脱离危险的境地,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智慧,审时度势,转危为机。危机在组织的发展中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组织带来某种危害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企业危机

至于企业危机的概念,多年来学者们对其进行着不同的诠释,而且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学者们不同的理论观点受到其个人立场、所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详见表 1.1 和表 1.2。

........................

 

2.2  自组织理论与自组织的产生

2.2.1  自组织理论的内容

系统自组织理论是集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的理论于一体的学科群体,它主要被用来探究复杂系统是怎样成为自组织结构以及自组织结构是如何发展等问题。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拟对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及超循环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1)耗散结构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末,I.Prigogine 教授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剖析了系统从混沌无序态向稳定有序态转变的过程和规律。I.Prigogine 认为,对于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当外界条件的变动达到某阈值时,有可能由混沌无序态转变成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态,此种远离平衡的有序结构需要不断耗散外界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作“耗散结构”。

I.Prigogine 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封闭和开放系统三类,由于每一类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流程度不相同,其有序程度也大不相同。在热力学中,通常用“熵”来度量系统的有序度,I.Prigogine 在研究中也使用了“熵”这一概念。他指出,总熵等于正熵与负熵之和,可表示为 ds=dis+des。其中,正熵来自系统的内部,是一种内耗、能量的浪费,而负熵是从系统与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中获取的,可以抵消正熵,提高系统的有序度。一个封闭的系统因缺乏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内部存在熵值自发增加的趋势,因此,越是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大量地、充分地交流,不断地调整系统内部的机制,系统的熵就会越少,其有序度就会越高,反之其混乱度越高。正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使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的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不断地交换,实时更新系统内的各种信息,才能使系统远离孤立、封闭状态,从而给系统带来生机、活力,造就新的有序态,形成新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2)协同学

继耗散结构理论之后,德国物理学家 Harman Haken 对系统自组织地走向有序的内在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创立了新的理论,即协同学。协同学指系统内各部分通过合作,最终使系统产生出一些在微观个体层次中不存在的结构与特征。协同作用存在于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结、相互协作的行为之中,它从根本上推动着系统主动地走向有序方向。

.......................

 

3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方式的选择 ................... 16

3.1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两类主要方式 ....................... 16

3.1.1  以他组织为主导的企业危机管理 ........... 16

3.1.2  以自组织为主导的企业危机管理 ........... 17

4  基于自组织视角的企业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为例 ..... 23

4.1  公司的发展概况 .......... 23

4.2  案例分析——基于自组织形成条件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 24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32

5.1  研究结论 .................. 32 

5.2  对策建议 .................. 32

 

4  基于自组织视角的企业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为例

 

本研究基于自组织的理论视角,拟以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发展历程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地对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以自组织方式为主导对企业的危机进行管理是推动企业有序发展的最佳选择。 

 

4.1  公司的发展概况

随着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启动,2013 年 3 月 14 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铁总”)正式成立。成立后的铁总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与出资人之间在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等方面相互独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根据国务院的改革方案,铁总承担原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以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为主,实施多元经营,负责铁路运输的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铁总成立前后,公司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原铁道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公检法系统,后来检察院和法院交由地方,而且铁道部系统内还包括铁道部司局、运输局、直属企、事业单位和铁路局等,职务繁杂,政企不分。如今的铁总结构有所简化,下设 18 个铁路局、3 个专业运输公司和若干相关的机关与事业单位,主要担负着企业职责。

作为铁总的前身,铁道部一直被视为中国体制改革的最后壁垒。一以贯之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铁路系统形成了一个封闭“小社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政企不分、财务混乱、债务累加等。之后虽然经过部门间的拆分与合并、机构裁减等数次改革,但从整体上来看,铁道部始终保持着政企合一的体制。固然,自成立以来铁道部已经为中国铁路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部的高度封闭与运行机制也带来了服务质量差、安全事故频发及严重的腐败问题等,这不利于我国铁路建设及其管理效率的提升,也严重影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因此,从构建大交通体系、合理解决民众诉求的角度考虑,拆分铁道部、组建铁总,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措施是势在必行。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我国的企业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企业危机管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企业自组织形成的过程。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都会受到内、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益处,也会给企业带来危害。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便及时地处理各种突发性危机、潜在性危机,从而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和进步。自组织结构就是在复杂环境下主动地、自发地形成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自身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对风险的免疫力,能够自主地抵御各类危机事件。对于企业危机的管理而言,实质上就是不断地提高企业自适应能力,减少或避免危机的发生,进而提高企业有序度的过程。

(2)整体而言,对于企业危机的管理,自组织管理方式比他组织管理方式更具优越性。

对于企业危机的管理而言,自组织管理方式具有主动性,对企业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而他组织管理方式具有被动性和强制性,对企业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较弱,不能及时地应对各种危机事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要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企业对内、外部环境有较强的感知能力,能够预见潜在的危机,还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及时灵活地处理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自组织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总体上相适应,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三: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公司高管一般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工作阅历丰富,最为重要的是其对公司决策有重大影响力,是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研究的关键环节。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上市公司内外部管理、治理监管体制的不断健全,公司高管作为公司绩效推进的关键环节,在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公司治理监管、公司绩效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学者对于公司绩效的研究视角由宏观逐步转向微观且不断深入。首先宏观来看,很多学者同构实证分析发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产品竞争力、战略管理之间的关联关系(向朝近等,2003、伊志宏等,2010、朱廷柏等,2004),而傅贤治(2006)、华锦阳(2003)则分别从理论出发论述了公司治理的泛化造成公司竞争力下降、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在发现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造成一定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开始深入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黑匣子”,而公司高管则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所以诸如高管薪酬(李艳萍等,2008、牛建波,2004、毛洪涛等,2009)、CEO 的权利强度(权小锋等,2010)、独立董事特征(李洪等,2010、胡奕明等,2008)等视角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而目前仅有少量学者就高管本身的素质作为变量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探究,基于此,本课题将立足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整体环境,从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经济体制现状下,体制内外环境对于公司高管的认知的塑造以及社会资本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对其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的管理措施。本课题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战略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1.1.2  研究意义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讲,国内外已有一些成熟的成果证明高管的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缪柏其,杨勇,黄曼丽,2008、姜付秀等,2012、毛洪涛等,2012、李艳萍等,2008 等),然而,目前国内公司高管的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基于高阶理论的高管特征(年龄、性别、工作经历存量)以及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高管个人社会资本积累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但是针对于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体制内外格局并存的经济环境对于公司高管的认知及社会资本的塑造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足的。因此,本项课题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公司高管的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成果,并且加深了对于现有经济体制环境对于公司绩效深层次影响机制(体制环境—公司高管—公司绩效)的认识,为新创企业成长研究、公司绩效成长理论等理论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该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对研究概念包括公司高管、体制内外你工作经验进行界定。其次,系统的阐述了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与公司绩效之间联系的理论基础,包括传统的高阶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主要是根据理论分析的基础得出基本假设。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现状即市场力量与政策机制分配社会资源并存以区域市场化程度不同、不同行业特征差异性的客观现实,提出本文研究的基本假设,并建立本文的研究模型。

第四章主要是通过数据验证之前提出的基础假设。通过整理分析描述数据,对前文提出的假设进行有效的分析验证,从实证角度进一步分析和验证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主要是本文的结论和启示,在该部分中,对论文的前面章节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比分析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对于公司绩效影响以及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的作用力度,以期为我国企业的高层人力资本管理以及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1.2.2   论文研究方法

(1)逻辑演绎法

通过搜集与阅读大量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对本文所需理论——体制内外环境特点、公司高管特征以及二者关系、高管的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通过逻辑推理,从理论上推演公司高管的个人工作经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对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的进行分类归纳,从定性的角度,强调体制内外环境对于公司高管特征的塑造的差异、非高科技行业的界定等,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企业绩效的衡量、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测量。在定性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获取相关数据,并考虑相关检验的可操作性,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其内在作用机理。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司高管

公司高管一般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工作阅历丰富,最为重要的是其对公司决策有重大影响力,是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研究的关键环节。本文所研究的公司高管既包括公司创始人,同时也包括对公司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高层管理人员,即假设前提是该高管能够对其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相对应,本文采用的调查数据中的公司高管均属于民营企业家,对其公司的决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2.1.2 体制内外工作经验

体制内工作经验:通常指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教育机构等工作的经历。

体制外工作经验:通常指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等机构工作的经历。

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强调体制内外环境的整体差异,因而并没有对体制内的级别、不同的部门的工作模式、文化特点以及体制外家族企业、普通民企以及外企的特点深入展开讨论。

..........................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是由沃纳菲尔特在 1984 年提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有机集合体,由于企业发展路径依赖、外界环境变化、制度变革等原因造成企业所具备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其核心观点在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具备的异质化的内在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难以复制和流动的。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在资源的异质性。企业资源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有价值、稀缺性、难以被模仿、无法替代性。企业处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外在的环境发生关系以获取资源,从而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获取资源的方式可以通过多种获取,主要有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建立外部网络。研究认为,企业的知识和能力是企业主要资源之一,因此,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获取一定的资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知识的存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企业的异质性资源,相比于其他企业,展现出自身的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是将企业内部的知识更加合理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从而使企业的知识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而建立外部网络,则是希望不仅仅关注企业的内部,而是将外部的资源能够有效的转移到企业的内部,从而获取资源的存量的提升。

资源基础局限性在于过度的关注企业内部,而忽略了对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另外,资源基础观对于资源的界定是模糊的,也就意味着其对企业应用的指导的局限性。

2.2.2 高阶理论

Hambrick&Mason 于1984年创新地提出了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该理论以人的有限理性为前提,把管理者的特征与其对于战略的认知选择以及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纳入高阶理论研究的模型中,突出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心理特征诸如价值观、信仰对管理者认知模式(决策偏好)的作用,以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高阶理论认为人对于环境的认识依赖于其认知模式,对于环境的认识是基于有限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其认知能力,虽然人的内在认知是难以测量的,但是该理论认为个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历等均能够影响人的认知模式进而影响个人对于决策的偏好(如战略的多元化与专一化以及风险的偏好等等)。过往的研究也分别从管理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角度对管理者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14

3.1 工作经历影响高管个人特征与组织绩效关系理论分析 .................... 14

3.2 工作经验隶属性对于公司绩效影响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16

4 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与公司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24

4.1 数据来源 ............. 24

4.2 变量测量 .................. 24

5  结论及建议 .............. 32

5.1 研究结论 ......... 32

5.2 相关建议 .............. 33

 

4 公司高管工作经验隶属性与公司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采用的是其在 2010 年进行的第九次全国大规模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该课题组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做一次有关私营企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至今已连续进行十一次,时间跨度已经超过20 年。从以往的调查看,每次所得到的数据,都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我国私营经济的基本状况以及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次调研参与调查的企业样本共有 5068 家,调查范围涵盖我国境内 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多种规模以及各个行业的私营企业,代表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整体的发展现状,能够为文献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了确保数据样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按照以下标准进行严格筛选:(1)严格按照工商联公布的2010年全国私营企业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分布数目,按比例采用 Matlab13.0R 随机抽样。(2)对关键变量(招待时间、招待费用、人口特征等)缺失的样本进行剔除。(3)为了保证样本准确性,剔除样本缺失信息较多和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样本。(4)研究的对象为新创企业,参照标准将新创企业设定为成立 8 年及以下企业(McDougall et al., 1994; Li and& Zhang,2007)。(5)为克服异常值的影响,对主要连续变量在 1%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Flannery and&Rangan,2006),最终获取有效样本量为630。

........................

 

5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公司高管先前体制内外工作经验均有助于提升所在公司的绩效,同时在不同制度环境和行业特征属性条件下,先前工作经验体制隶属性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公司高管体制内外工作经历均有助于提升其自主创业或者再就业公司的绩效。虽然体制内外环境工作经历均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绩效,但是其内在影响作用机理是不同的。首先,体制内工作经验可以帮助公司高管清晰的认识体制内环境运行的机理,并且具备一定的关系运作的经验。当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获取组织内资源时,这种认知能力可以帮助企业领导人能够快速的以“合适”的方式通过“合适”的人获取资源,从而快速的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另外,从社会资本角度的而言,体制内工作经验可以帮助公司高管建立一定的以体制内工作人员为结点的关系网络。过往的研究已经验证,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发挥作用的土壤,公司高管可以借助自身的关系网络一方面与政府建立联系,从而获取相关的资源以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原有的关系网络以及关系认知进一步拓展关系网络的广度和深度,甚至通过“政治关联”,获取体制内资源,企业的这种竞争优势的建立,不仅在于其资源的获取速度,更关键的是对于体制内资源获取的“进入权”。其次,对于体制外工作经验,也会通过影响公司高管的认知和社会资本进而影响公司的绩效。从认知上而言,由于体制外环境的竞争激烈性以及其商业化逻辑规则,一方面使公司高管建立基于商业规范和市场逻辑的认知习惯,其行为逻辑的出发点往往从客户需求出发,更好的服务于市场。另一方面则使公司高管在专业方面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从而保证决策的质量,而避免被市场淘汰。从社会资本角度而言,体制外工作经验往往可以帮助公司高管建立以商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而帮助公司高管在资源流通、信息甄别、知识获取、技术创新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的绩效。

第二,对于非高科技行业对于工作经验隶属性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值得关注的。实证显示,在非高科技行业,体制内工作经验的公司高管所具有的体制内获取资源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放大,说明,在非高科技行业,依靠公司高管体制内认知以及个人社会资本获取体制内资源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仍然是企业发展重要方式。而非高科技行业对于体制外工作经验塑造的公司高管知识优势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一方面可能跟数据样本有一定的关系,另一部分原因很有可能二者确实并不具备相关关系,即假设前提并不成立,即对于非高科技行业而言,公司的发展同样需要市场策略、战略导向。

第三,关于区域市场程度的调节作用。实证发现,区域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体制内工作经验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正向调节体制外工作经验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上述结论表明,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往往依赖于通过市场机制获取,体制外工作经验可以帮助公司高管对市场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其专业化的知识可以制定专业化决策,从而提升公司绩效,而公司高管基于体制内工作经验的认知和社会资本对于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则得到一定的抑制。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四:ZSY化工集团公司衰退期产品管理优化及平台设计研究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的平均长度正在逐步缩短。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平均为30年,而二次世界大战后平均就不到10年了。例如商用计算机自从1946年诞生以来,60年间己经更新了屯代。全新的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试制到投入商业化大生产,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约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年代中期缩短到20年左右,到上世纪90年代缩短到5年,目前最快的只要3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更会大大缩短。

因此,单凭一种或几种产品就可以独领风骚许多年的现象己经为数不多了。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及市场推广,他们把不断开发独特功能的新产品作为提升现代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差异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衰退期产品的管理意义在于当大家都重视新产品开发,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大量产品和技术在短期内变为衰退期产品发生时该如何管理?如何充分发掘衰退期产品的价值?衰退期产品管理的深层意义在于企业要综合分析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综合实力、产品生命周期的实质位置。在确定产品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后,企业则应从继续留在市场上还是撤出市场策略中进行选择。衰退期到来时企业不应盲目立即撤退,简单的放弃或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市场,选择合适的续留策略。

以美国3M公司为例,该公司将衰退期产品管理融入产品的后续开发过程,通过对某型号热烙胶开展产品生命周期重新评估,新产品研发人员发现热烙胶形状如果由棒状改为球状可以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操作失误、方便设备维护等多方面产生许多新优势,从而最终确定热烙胶的球形新设计。据此,3M公司得以再次进入送个相对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最后该产品为3M公司赢得每年上百万美元的销售利润。

..........................

 

1.2研究意义与价值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之一,ZSY化工集团公司应该更加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更多的市场参与,抓住难得的市场机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平台的设计运作,必将对ZSY化工集团公司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对于该公司在化工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而言,也是新的课题。在外资化工企业进入中国的30多年来,国内化工企业从来都是把资源重点投入到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价格竞争能力和提升产品质量上,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平台设计运作并没有很好的关注,所以这才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ZSY化工集团公司要综合分析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综合实力、产品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从而决定衰退期产品的去留。ZSY化王集团公司在宏观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形势之下,如何抓住市场机会并拓展公司的产品覆盖面?如何通过产品的更新换代占领新兴市场?在和国内外竞争对手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时候,如何制定中长期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以保持企业领导地位?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策略制定之后,如何通过软件平台实施这些策略,最终使管理策略更好的贯彻执行等都需要在本课题中得到分析和探寻。

本文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背景,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总结,梳理相关概念;以ZSY化工集团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访谈的方法考察了该企业的衰退期产品管理流程,同时对于该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设计与运作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探讨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前景,展望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促进生命周期管理在国内的企业创新、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等领域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时间将证明衰退期的产品并非都是不利的因素,对于衰退期产品的有效管理不仅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将为企业推广更新换代的革命性产品带来更大的便利。因此,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中衰退期的有效管理,提升企业软件平台的协作作用,构建以产品管理为主的运营模式,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的课题。

.........................

 

第2章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基本理论棍述

2.1.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如果以产品上市时间为横座标轴,以企业经济效益或销售利涧为纵座标轴表示,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呈侧S形曲线(如图2.1)。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特点是在新产品开发期间产品的销售额为零,公司的投资不断増加;介绍期产品的销售数量缓慢增长,企业利润很低或为负数;成长期产品的销售数量快速增加,企业利润得到明显改善;成熟期产品的销售利润法到顶点后逐步下降,企业利洞慢慢减少;衰退期间产品的销售量显著下滑,企业利润也随之大幅度滑落直至出现亏损,最终产品停止生产,推出市场。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销售量、利润、购买者、市场竞争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或者表现方式。

........................

 

2.2相关研究回顾

2.2.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关文献和研究现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上最重要的研究突破就是Polli,Cook,他通过试验观察发现在超过100个种类的产品并没有严格遵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一些缺乏技术突破的市场领域,例如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用品,包装食品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变化与该理论完全没有任何关联,这些产品可以享有长期稳定的成熟期而没有衰退期。他建议在应用该理论时谨憤设计和测试该理论模型,如果不加选择照搬过来会对企业决策造成误导。

衰退期的产品管理和介绍期的产品管理一样重要,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避免决策对企业利益造成的损失,尽可能保持长期良好的客户关系。市场销售,客户服务,供应链,生产制造都与衰退期产品管理策略执行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的商业环境下,如何判断产品是否进入衰退期将非常困难,衰退期产品的管理也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盈利。

颜林沁(2010)认为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在利用高新技提高自身设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企业也正在被大量的数据包围。企业间或部门间的信息不能充分的共享,产品设计过程无法充分交流都对制造企业提出新的挑战。企业间竞争优势不仅仅依靠科学技术,还需要企业之间加强合作,通过互联网形成一个共享知识和资源的组织,从而协同提供产品和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明确定位为面向制造企业,以产品管理为核心目的,以数据、过程和资源为三大关键要素,企业采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低成本提供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

.........................

 

第3章ZSY化工集团公司衰退期产品管理现状与问题..........24

3.1ZSY化工集团公司衰退期产品管理现状...............24

3.2ZSY化工集团公司衰退期产品管理问题................27

第4章ZSY化工集团公司衰退期产品管理优化设计方案................41

4.1制定改进方案的基本思路及原则.................41

4.2方案结构、步骤和体系..................42

第5章ZSY化工集团公司衰退期产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运作.................52

5.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平台设计................52

 

第5章ZSY化工集团公司寮退期产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运作

 

5.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平台设计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是软件开发套件中的核也组件之一,它应该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并且拥有定制与开发、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具体功能。它种全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尽在掌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应该集成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参与人员:设计者、供应商、制造商、作业人员,甚至最终客户。所以它不应该仅是一个线性的价值链,而应该是一个三维的、专注于共同目标的协同作业群体。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能够使公司始终保持最佳状态,高效的设备使用率,降低设备维护费用并提高公司效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公司将生产过程中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促进产品设计能力的提升。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平台的主要功能:

(1)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综合全面的产品及流程构造功能,对客户需求、物料采购、资料数据、产品配方、设计模型及文培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公司从新产品开发到批量生产制造和系统维护等各个方面保持协调一致。

(2)生命周期协作-有机集成公司员工、产品开发伙伴、客户及供应商,实现公司信息共通与共享。

(3)计划和项目管理-协助公司对产品组合和新产品开发流程有效规划、管理及监控。例如项目经理可以控制项目的架构、计划日程、生产成本和公司资源。

(4)质量管理-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完善质量管理模块,确保公司严把质量关,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可靠产品。

.........................

 

第6章结论与预期展望

 

6.1论文研究总结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飞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平均长度在逐步缩短。全新的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和试制到商业化生产,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大概需要40年时间,二次世界大战后缩短到20年,上世纪90年代缩短到5年,最快只要3年。因此,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和老产品的升级换代,普遍把开发独特功能的新产品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差异化的途径和手段。遗憾的是,很少有研究人员关注衰退期的产品管理,特别是对于如何准确判断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如何选择衰退期产品管理的营销策略;如何通过生产、销售、市场、财务和供应链等各个部口的协同合作来保持现有产品的竞争优势;如何使用现有企业管理平台来优化公司日常运营并最大化公司利益等方面缺乏关注和研究。所以大部分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起点低,发展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除此之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完整研究体系尚未健全,可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料也相对较少。

本文意图研究在于衰退期产品管理流程中个体的角色和作用,公司决策的具体流程,判断衰退期产品的标准,衰退期产品对供应链的影响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平台对公司决策的支持作用。同时,通过对ZSY化工集团公司三家化工分公司的现场调查和状况分析,总结出衰退期产品管理的具体流程。本研究获得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毛利回报率(毛利回报率=毛利额/平均库存额)是非常有效的产品分析工具。对于产品毛利回报率来说,它不仅仅考核产品的销售绩效指标,而且能够帮助公司对产品进行ABC分类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产品的ABC甜行发现:产品毛利回报率高的产品为主要产品或畅销产品(倾向于A类),产品毛利回报率低的产品多是新产品、辅助产品及附属产品(倾向于C类)。选出A类产品并对A类产品的采购策略、生产安排、运输方式及财务资源配置进行特定的倾斜保护和支持;或者筛选出存在问题的C类产品和滞销、衰退产品。软件开发商应该将产品毛利回报率分析标准在库存管理模块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模块中得到体现。

第二、产品虽然进入衰退期,如果不考虑战略竞争问题或其他产品相互依存度就简单的进行清算或撤出市场并不是明智的决定。大多数时候,了解产品现状的只有一个部门或公司某一个人,在公司内部完全没有充分的信息共享机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平台必须能够从数据模块中捕捉到相关信息,并且保证其他部门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分享。所建立以服务公司整体需求为核心,运用服务提供商通过平台整合的不同部门的信息,透过知识共享来扩大软件平台服务创新的主体,从而使软件平台发挥出协同作用,最终将软件平台的内涵深度发掘。只有建立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为基础的公司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才能量化和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五:资源视角下企业O2O商业模式与竞优势内在理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根据经典的资源基础论的观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当这些资源是无法模仿且缺乏替代品时,企业便可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Barney,1991)。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和国家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消费市场和供应市场也越来越大(叶利生,2008)。这一切都使得企业间资源的差异性逐渐消失,诸多行业或企业陷入资源同质化的窘境(巧毅夫、赵晓康,2009),企业很难再通过其拥有的独特资源创造其竞争优势。同时,随着一些新兴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学者们开始关注商业模式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将是今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苏江华、张晓玲。其中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兴020商业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市场规模及用户数量一直保持者高速增长。但是,020商业模式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企业转型020的成功案例并不是很多,且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生活服务企业等行业,尚未广泛惠及各行业的中小微企业。理论界对于020模式的相关研究也基本处于描述020"是什么"的基拙层次。目前,互联网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互联网与传统企业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并逐步成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纵观己有的研究,关于资源及新兴的020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的研究均没有把三者统一考虑进来阐述资源、020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关系及机制。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通过020商业模式来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及三者之间的内部机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间资源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单纯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很难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商业模式在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在资源角度研究020商业模式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可以丰富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并指出在020商业模式下企业配置资源并形成竞争优势的内部机制。

1.2.2实践意义

合理的商业模式可以最大化的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为企业贏得持久竞争优势。通过探讨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间的关系,可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及选择提供借鉴意义。

1,探讨020商业模式下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内部机制,企业如何通过020商业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并将静态资源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为企业020模式转型提供指导。2,总结企业在020商业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

2.1.1商业模式

(1)商业模式概念

国内外学者根据己有的诸多定义,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国外研究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Morris,他根据已知的商业模式的定义,把他们分为3类,分别是经济类、运营类及战略类。其中经济类定义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或者含义为企业赚取经济利润的逻揖,即企业能够获得并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或赚取利润而经营企业的方法(Rappa,2001);运营类的定义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运营结构,也就是企业的内部结构设计和基本的操作流程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的构造及企业如何与其合作者构建特定组合的价值流、收入流和物流等(Mahadevan,2000);战略类定义则认为商业模式主要就是企业的战略挟择,包括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如何界定企业与顾客,合作商和供货商之间的角色关系等。国内学者中,原磊(2007)借鉴了Morris对于商业模式定义的分类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不同类型的定义具有一定的递进趋势,也就是从经济类向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定义递进,其中整合类定义认为商业模式的含义应当描述一个企业怎样良好的经营运作的本质,也就是对企业的经济运作模式、企业运营结构W及企业战略挟择方向的整合和提高。而原磊本人是按照价值创造流程来定义商业模式,他认为商业模式包括四个模块,分别是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网络和价值维护,不同价值流程的作用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一系列相关变量(包括经济逻辑、运作方式和战略方向等)进行重新整合,以顾客价值创造为基础,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总体来看,由于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角度不同,这也导致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众说纷纪,没有达成一致。本文综合各种观点,并结合本文研究的问题,认为商业模式应当是企业有效的整合自身资源以创造、获取并传递企业最大价值进而获得维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关键点在于企业如何通过商业模式使得现有资源发挥最大功效,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创造并传递价值,从而使静态的资源转化为动态的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

......................

 

2.2020商业棋式研究现状

020商业模式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但是在企业界还是学士研究中却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从2010年至今,通过《中国知识基础工程数据库(CNKI)》中关于020的文献检索也可以看出,020模式的研究热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于020的研究,部分学者集中于020商业模式如何在市场中运用这一角度,并通过特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比如邹丽敏等(2014)以苏宁云商为案例,分析了020商业模式的运作模式;张彦(2013)则以家具企业为例,探讨了家具行业020商业模式的发展思路,并分析了其020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并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家具行业有必要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同时也有学者关注020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市场的影响,比如马红春(2012)分析了020模式发展现妖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020模式突破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局限,有利于吸引大量潜在即兴消费顾客;卢益清(2013)等通过对020商业模式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分析,提出了020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具有能够细分市场及带动传统产业的参与。

目前关于020商业模式的研究多是从市场运作及未来影响等角度展开,研究方法也己案例研究为主。总体来看,对于020的研究起步较低且研究层次较浅,研究的问题基本集中于说明020商业模式"是什么"、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尚未涉及到020商业模式如何协调企业资源、如何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等肉在机理的研究。

.......................

 

3初步理论模型构建与案例研究设计...............19

3.1初步理论模型构建................19

3.2案例研究设计..........19

4案例分析...........25

4.1数据编码............26

5研究发现.................40

5.1命题提炼...............40

 

5研究发现

 

5.1命题提炼

5.1.1020商业模式的作用

根据资源基础论的观点,企业资源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不同的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差异性的,当企业拥有有价值、稀缺的资源时,企业就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资源差异性越来越小,资源基础伦的观点在解释竞争优势获取途径是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因为RBV(资源基础论)是一个静态的理论,它忽视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情况,没有解释企业如何管理资源(苏中锋、谢恩、李垣,2007)。在资源日益同质化的时代,确实有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表现的比其他企业好。本文所选案例企业漱玉平民大药房在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通过020商业模式的运用,"共融线上与线下、布局健康生态圈",从而跳出药品零售的圈子,以"健康"为基点,迈向健康运动、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等一切与健康有关的领域,打造健康生态圈。这一模式的实现,得益于通过020商业模式对现有资源的协调与配置。本文在资料搜集和访谈过程中,企业人员也多次提到"电商对传统行业的颠覆日益凸显,如果药店像书店一样,紧靠卖药,线下等顾客上口,可能会面临经营困局。与此同时,医药电商却发展的突飞猛进,因此开展互联网+业务,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才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道路"。020商业模式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把企业现有的线上线下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打破传统行业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对于企业的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仅仅拥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有效的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才使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Makadok,2001),这一过程则通过商业模式对于资源的整合来实现。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案例研巧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推崇,同时也是管理学发展理论的必要途径。本文尝试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企业资源、020商业模式及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部机理,以填补理论的空白。本文在文献综述过程中,对企业资源、020、商业模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相关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通过对漱玉平民的深入案例研巧,发现现象背后所涌现出的理论,并对理论碎片进行归纳整理和逻辑演绎,提炼出有关企业资源,020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命题:

1.资源是企业的基础,020商业模式是企业资源的协调机制,通过对资源的独特配置创造企业竞争优势。

2.020商业模式通过价值活动将资源转化为价值:2a.线下资源整合有利于创造内部价值;2b线上资源整合在价值传递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客户价值;2a企业内部价值提高有利于客户价值的实现。

3.内部价值的提开主要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4.客户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市场效益。

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则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体现。在理论命题的基础上,通过解释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5-1所示)。该模型是本文通过大量案例资料分析,并结合己有文献的对比,对管理学中的现象进行辩证分析和系统思考后产生的。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六:A销售企业CPFR模式需求预测优化研究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现代企业竞争理论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企业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以自治实体的方式进行竞争,而是参与到供应链(supply chain)中,以供应链的方式进行竞争。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正进入一个新时代。

市场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企业无法靠单打独斗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对市场需求实现快速响应。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市场环境。因此,企业不仅要打造内部核必竞争力,更要加强外部协作能力。企业需要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与客户、起支持作用的分销网络和供应商网络结成联盟,从而形成供应链结构和战略。

近年来,以下三种供应链协作模式发展比较成熟并且运用广泛,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管理库存及联合计划、预测、补货理论。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其优劣,详细介绍在下文理论基础中体现。本论文重点对CPFR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研究。文章以博弈论、价值链理论、供应链协作理论、大数据思维理论为基础,通过借鉴国内外诸多学者对CPFR模式和需求预测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A销售企业实施的CPFR项目,分析供应链中需求预测的现状,优化需求预测结果,从而提高企业CPFR模式的整体协作水平。

..........................

 

1.2研究意义

本文重点分析了CPFR模式在销售企业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需求预测不准确而导致合作等级较低的问题。虽然通过CPFR协同企业做到了战略上和信息上的共享,但是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可视性等并未达到最佳,使CPFR项目的进一步推进遇到瓶颈,导致CPFR协作等级较低,甚至失败。本文以提高销售预测准确度为切入点,针对数据利用效率不高和预测不准确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G 方面,CPFR作为一种较新的理论,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目前的研究,较多的是在论证CPFR模式的优势及实施的步骤方面。本论文则专注于CPFR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需求预测及数据应用问题,借鉴以往对CPFR模式的研究成果,同时借助大数据的思维理论,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从而进一步完善CPFR理论,增加CPFR的协同水平。

另一方面,CPFR模式在我国企业的推行并不普遍。本论文对于条件合适并有意推行CPFR协作模式的销售企业有一定程度上的实践意义和启发。在其实施和推进CPFR项目的过程中,帮助提商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水平,使数据的利用更加效率化,供应链资源分配更为合理化。

论文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

 

2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本论文主要C 博弈论、价值链理论、供应链协作理论、大数据思维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如下:

2.1.1博弈论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博弈者能够通过谈判达成一个有约束的契约以限制博弈者的行为,使之互相采取一种合作的策略。反之,如无法达成上述契约,则是非合作博弈。

同时,博弈论可以从其他两个角度划分:第一个角度是根据博弈者所掌握的信息的完备程度,可以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的博弈和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完全信息是指任一博弈者了解博弈的所有信息,包括所有博弈者的策略、得分、及博弈的历史及现状。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是指博弈者对博弈的至少有一方面的信息是不确知的;第二个角度是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可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的均衡概念如表2.1所示:

博弈论假设了合作博弈状态:博弈方能达成可强制实施的协议并能向对方发出不可更改的威胁,因此他们能完全按照某种特定的策略行事。现实的在供应链管理中,常常是非合作博弈,但可以通过某种契约和合作方式转向合作博弈。

........................

 

2.2文献综述

2.2.1国内文献研究

(1)CPFR模式的研究

随着供应链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在CPFR的理论研究方面,赵金实等(2008)针对连续随机需求情况下的CPFR供应链补货的策略进行了定量研究。文章通过关键因素分析,利用仿真模型,构建出更加符合CPFR运行机制的新模型,分析认为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是影响CPFR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因素。东北大学哉守峰,董坤祥,喻海飞,唐金环,站在供方的角度上,研究了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多级供应链中的基于CPFR的协同补货问题。文章考虑到订货概率参数,建立了基于分销商订货量和零售商订货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协同补货模型,以求通过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同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赵振华、姜大立、孙掠通过构建双方合作的体系结构,建立了CPFR寄售式库存合作模型,并对模型的运行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寄售库存中双方有效合作提供参考。该文研究了寄售模式CPFR的实施步骤,强调成功的关键是合作伙伴的选择、目标体系的制定和运行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对销售型企业的CPFR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CPFR的需求预测模型方面,侯儀等认为零售商和供货商共同建立一个共同的预测方式非常重要。其将协同预测阶段分为订单预测和销售预测,而针对订单预测,结合各影响的关键因素,采用时间序列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组合预测方法,应用于国内某公司的巧单预测模型。结果证明:组合预测方法比传统单一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方法精度更高。哉守峰等在CPFR模型中引进分位数回归预测法,建立了由制造商成本模型、零售商成本模型和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模型的组合模型。文章证明,指数加权分位数回归方法可以使预测结果更加贴近需求真实情况。隆玉玲等引入组合预测方法,通过对各子模型的挑选、整理与组合,构建最合适的的组合预测模型,供应链企业间的统一组合预测模型,减少异常预测情况的发生。北京王业大学教师刘颖运用灰预测及时间序列方法分别对销售商及供应商进行需求预测,运用灰预测及时间序列方法分别对销售商及供应商进行需求预测,通过实际数据显示,协同预测能提高需求的预测精度,并促使供应商与销售商之间进行紧密合作与及时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供应链的库存,提高效率。

...........................

 

3A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21

3.1供应链结构.............21

3.2供应链指标考核..............23

4A企业CPFR优化模型构建...........32

4.1需求预测对CPFR考核的影响分析.............32

4.2需求预测模型构建...........33

5A企业CPFR优化模型应用建议..............44

5.1CPFR优化模型应用可行性分析...............44

5.2CPFR优化模型效益分析..........46

 

5A企业CPFR优化模型应用建议

 

5.1CPFR优化模型应用可行性分析

《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指出,大数据的核也就是预测,而CPFR模式的关键要点也是需求预测,所以论文根据需求预测这一点进行切入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时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在非常多的领域和非常深入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深入探索现实世界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得到过去无法企及的商机。因此大数据应用在CPFR项目需求预测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本节对大数据和需求预测的结合进行可行性分析。

在传统的预测模型中,往往是选取抽样样本对整体规律进行研究,观察模型的参数可信度,然后推算出因果关系式进行预测。而大数据与传统统计学不同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尽可能的使用全体数据

在信息处理能力受限的时代,世界需要数据分析,却缺少用来分析所收集数据的工具,因此随机采样产生了。抽样的目的是用最少的数据来获得最多的信息,而抽样有一个缺陷,即忽视了细节考察。"对于某些事物来说,3%的错误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无法得到一些微观细节的信息,甚至还会失去对某些特定子类别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能力。我们不能满足于正态分布一般中庸平凡的景象。生活中真正有趣的事情经常藏匿在细节之中,而采样分析法却无法捕捉到这些细节大数据可以减小管中窥豹的错误几率。

(2)接受相关的混杂数据

据估计,只有5%的数字数据是结构化的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如果不接受混乱,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被利用,通过接受不精确性,可以打开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

在传统的抽样过程中,因为需要用样本对整体的规律进行研究,因此对样本数据质量要求较高,通过精细的工具收集,严格的数据筛选,精密的统计算法之后,得出一般性的规律。而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在大数据时代书中提到的微软研究中也的案例,在对Word程序中语法检查时发现,当数据只有500万时,有一种简单的算法表现的很差,但当数据达10亿的时候,它变成了表现最好的,准确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5%以上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七:基于BWM的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选择研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信贷业务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的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情况。通过吸收储户资金,并将该资金放贷于受信企业,赚取信贷收益与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这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然而,贷款项目存在较高风险,如何评价和选择贷款项目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项目评价和选择是项目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控制项目成本和风险,保证项目收益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虽然当前针对项目选择和评价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较多,但是往往站在业主和承包方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价,分析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而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项目评价的研究较少,当前商业银行对项目的评价主要借鉴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内容,并主要分析和探究受信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于贷款项目的分析较少。

上述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并不明显,原因是市场环境较好的条件下,大多数贷款项目的收益可观、风险可控。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受国际市场的多种影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对于贷款项目的收益情况、风险管控情况更加关注。如何选择更加合适的贷款项目成为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贷款项目评价和选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贷款项目评价的理论现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系统的优化方案,以提高贷款项目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当前对项目评价研究主要有项目经济评价和技术评价两大类,主要是站在项目发起方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融资主体视角的分析。由于两者的需求和关注点不同,导致一般的项目评价理论难以适用于银行等融资主体进行项目评价的过程。本文从进行大量项目贷款、融资的商业银行的角度,对项目评价进行分析,提出适应商业银行的项目评价方法和体系,对项目评价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2.2实践意义当前商业银行存在大量坏账,影响了银行的发展和经济稳定,在项目融资过程中评价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构建项目融资的评价体系,能够指导商业银行的项目评价能力,降低银行放贷风险,对于笔者所在的单位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其他银行提供借鉴。

论文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

 

第2章相关理论

 

2.1商业银行信贷理论

商业银行经营存、放款、办理转账结算业务,并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基本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信贷业务作为资产业务的重要部分,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商业银行信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①银行吸收存款,将个体集体手中的闲置资金收集起来,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利息补偿,预留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备不时之需外剩余部分以贷款的形式发放给需要资金周转的企业,促进资金的社会流通,实现了资金的转移;②项目的运行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项目完工后,资金逐步回收,仅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商业银行项目贷款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③商业银行通过贷款业务的高利率与存款业务之间的低利率之间的差额获得利润,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对信贷模式和制度的选择和设计决定商业银行的风险。从五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加分析。

2.1.1贷款集中度

贷款集中度指的是贷款客户的类型和贷款集中发放的行业的相似和集中程度。对消费者来说,投资时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商业银行更是如此,贷款应该分散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中间。若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过高,贷款投放在相似的行业中会大大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除非有对行业发展的准确把握和对项目的严格审核,否则银斤的呆坏账可能性就会提高。而将贷款分散发放投资,形成一定的贷款组合时,则易于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获得一个最优组合。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将贷款集中于少数部门如传媒业、垄断行业等,银行会获得不错的收益,这种行业事关国家民生,发展受到国家重视。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应建立相应完善的贷款制度,在贷款资产分配中增加分散性,并使风险和收益达到最优的均衡点。当出现新的贷款项目时,应该根据商业银行贷款制度及时对新项目做出准确全面的调查和评价,组织管理人员重新评估项目贷款的风险。对己投资项目也应定期及时做出检查,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在可控范围内投放资金,并及时对贷款项目的决策做出调整,是否通过其他途径来降化贷款集中度。

.....................

 

2.2项目评估

2.2.1银行贷款项目评估的含义

项目评估从评价角度不同可分为两类,为项目利益相关方项目决策提供依据需对项目进行经济、技术、财务方面的评价,是整个项目实施开工的基础,是从银行获得贷款、获得相关部门审批的重要根据。银行根据项目团队提供的资料对项目申请贷款、项目收益及贷款偿还能力进行分析论证,为贷款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银行贷款项目评估过程中依据科学公正的原则。对借款人或是公司的资信情况、项目特点、项目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项目投资回收期、项目市场、项目风险及防范措施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评价。项目技术条件、工艺要求是否可行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证。

2.2.2银行贷款项目评估原则与要求

银行贷款项目评估是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项目再评估,是商业银行项目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全面性及公正性,评估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遵循效益性原则。项目评估应将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放到首要位置,根据成本收益原则选择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项目。项目贷款决策的制定除了受技术、工艺水平影响外,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是不容忽视的内容。

②遵循系统性原则。项目评估是对项目包括运营期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盈利水平、技术条件、风险水平做出的全面整体的评价。在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有深度的调查取证、研究分析,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

③遵循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项目评估团队能否现场取得一手数据,最真实的反映项目情况直接决定项目评估报告的有效性。故应增强项目评估人员的道德水平,提高工作态度和能力,增加对相关政策的了解。规范化的项目评估原则是获得客观、科学的研究报告的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信息化评估方法,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是提高评估效率,增加银行效益的途径。

........................

 

第3章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选择现状及问题.............17

3.1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选择现状...............17

3.2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选择中存在的问题...............22

第4章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估方法的构建............27

4.1项目评价指标...............27

第5章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估方法的应用................42

5.1贷款项目评价原则和流程................42

 

第5章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估方法的应用

 

5.1贷款项目评价原则和流程

为保证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针对在前文中分析出的问题,结合商业银行现状,提出进行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选择的准则和相关流程。从基本制度出发,依靠制度规避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风险,平衡项目收益和风险,选择现阶段内较为合理的项目。通过基本原则的设定和基本流程的规定,保证相关人员合理分析和评价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规避了个人特质对贷款项目最终选择的准确性。

5.1.1评价原则

(1)以银行主体作为项目选择评价的出发点

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选择和评价,与项目的可行性评价不同。现阶段商业银行项目评价过程经常混淆这两个概念,导致对商业银行选择评价的准确性较低。这里的关键是混淆了贷款项目选择评价和一般的项目可行性评价过程的服务主体;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价选择过程服务于商业银行,即贷款能够及时、保量收回,并获取相关利润;而一般的项目可行性评价服务于相关企业或者政府部分,相应主体判断是否要进行该项目。

应该说,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较好,通常商业银行贷款项目的评价结果较好,被最终选择的可能性就就较高。但是问题在于,两个过程服务的主体不同,从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看,不同主体在项目中获得收益的时机、种类不同,相关的保障措施也不同。因此,当前经常将项目可行性分析和商业贷款项目评价选择过程统一对待的方式,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利益,而对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进行评价的个体和组织,应该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

.....................

 

结论

 

贷款项目的评价选择问题是商业银行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现有研究尚未有效解决该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对现有商业银行现状和其中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价体系,规范了贷款项目应用原则和过程,提高了贷款项目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商业银行贷款项目现状和问题分析

收集相关文献信息,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访谈结果,归纳息结了当前贷款项目选择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过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相关指标重复交叉、缺乏在建项目的风陰分析指标、重视财务指标而忽略了一些难以非量化的指标、过于依赖项目可行性分析结果、重行业分析、轻项目分析、分析报告中相对比较内容较少、贷款项目评价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即构建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价体系和规范贷款项目评价的原则和流程。

(2)商业银行贷款项目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商业银行贷款项目问题解决思路,进行其评价体系构建。首先得出的评价指标,并基于相应的评价指标和统计分析,进行指标分析,归纳出企业素质、企业活性、企业经营能力、企业发展能力、企业偿债能力、贷款项目风险六大关键指标,并在贷款项目风险中加入了其他在建项目的影响等指标。进而根据BWM方法确定了六大关键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实现了指标间权重的量化。同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银行的贷款项目数据确定了基准项目,基准项目用于未来项目评价过程中,作为其他项目进行评价的"参照系",通过基准项目评价能够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提高相关方法一致性检验通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八:引入民营资本对医疗服务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1章引言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医疗体系是一种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体系,如何建立可比性高、安全的医疗体系一直是国际性的医改难题,保障每个公民的身体健康,把医疗费用的支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让人能接受的范围内也是很多国家的终极医改目标。但由于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医疗垄断,市场调控作用发挥不到位,往往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也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的惯例是,在世界上每个国家中,医疗问题都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往往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也存在管控失效的问题,因此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保证医疗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各国政府医疗改革热议的话题。

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经济步伐的加快,医疗服务行业也应审时度势,加快改革节奏。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国的医疗改革也进行了尝试。针对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低、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医疗费用急剧增加、政府医疗财政支出压力巨大等实际现状问题,政府进行了一些初步改革,如:改变公立医院所有权、允许民营医院进入市场等,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来刺激医疗的运行效率,从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但是,这些改革也带来了市场竞争加剧和医疗技术竞争,从而导致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2000年我国医疗总费用达4578.5亿元,至2006年费用增加了一倍多,达到9854.8亿元。以加之政府财政医疗监管制度不严格,医院多出现药养医的现象,老百姓看病成本増加,医疗保障制度也得不到落实,医疗费用多由群众自己承担。所以,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支出增加、群众经济负担大、医疗事故频发等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凸显出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等弊端。

各国医疗费用的增加原因各有不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医疗费用上涨的压力来自于政府医疗财政支出压力,而我国由于医疗费用支出比例小,保障范围小,因此我国主要是个人医疗费用的上涨和压力增加等原因造成。

.........................

 

1.2文献综述

国外对医疗服务业绩效方面的相关研究颇多,特别在高度关注就医安全的欧美发达国家,有一些专业学者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交流沟通,并对医疗服务绩效进行研究,然后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如美国质量协会与医疗改进研究所和医院协会进行共同合作,为多家医疗机构提供质量和绩效研究的服务,并取得了较大成功。国内对医疗绩效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酒店、银行等专业服务的较多,对于涉及公巧的教育及医疗卫生方面相对较少,对于医疗服务的研究其范围也较小,涉及护理医疗服务质量改进,通过服务质量降低医院运营成本等研巧较多,对整个医疗行业绩效的研究,特别是民营资本介入医疗市场后对整个医疗服务业的绩效影响研究论述甚少。

医疗卫生服务业在我国属于第三产业,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涉及到每个公众的利益。我国当前的医疗服务市场还不十分健全,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配、组织效率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就着手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其表现来看,其一是国家层面对医疗服务业的投入的绩效表现不佳。近年来,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投入迅速增长,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公平性和效率性受到了影响,特别是高额的医药费,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水平,因病致贫的现象还依然突出,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其二是行业治理体系尚不成熟。在目前管理模式下,公立医疗机构偏重政策性功能,在其内部运行机制中,内部激励、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等方面还不能突出医疗技术本身的价值。同时,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在财政支持、税收政策等各方面其优惠程度远远高于民营医院,"以药养医"的现象还依然存化这种机制严重制约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其三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组织效率低下。在医疗市场中,特别是乡镇医疗机构,由于其医疗技术相对较低,就诊人员少,其医疗设施利用率低下,其业务收入甚至出现亏损:对于民营医院由于政策、税收、技术、人员配置、医疗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制约,其市场份额还远远不能与公立医院抗衡。

.......................

 

第2章影响我国医巧服务业绩效的相关经济理论分析

 

如何提高医疗服务业的绩效是医疗改革的主要目的,本章主要从通过医疗机构所有权和引入市场竞争方面进行阐述,从理论上探讨医疗服务业绩效评价及所有权、市场竞争与医疗服务业绩效的关系。

 

2.1医疗服务业绩效概述

绩效通常反映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指在一定市场结构下,企业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产生的价格、产量、成木、技术、利润等最终经济成果。根据行业绩效的定义,结合医疗服务业的特殊性和工作特点,我们可以将医疗服务行业的绩效归纳为在行业绩效的评价基础上,综合考核各类医疗机构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规模、质量、对产业进步的推动作用等。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否与社会需求的增长相协调;能否满足行业的公共服务属性,是否降低了群众看病的医疗费用,能否提高获取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医疗服务质量是否得到提升;行业分配是否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以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上述分析,医疗服务行业的绩效考核指标应包括医疗服务供给量、医疗价格水平、治疗及相关服务质量、效率水平等方面,考虑到医疗服务实际发生的供给量实质上由需求决定,医疗服务行业的供给能为较难测算,所一般将以下方面作为医疗服务业绩效考核指标:一是医疗服务业的价格水平。它是医患双方均较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进行价格水平评价时,应着重考虑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实现的问题、医务人员的收入状况及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问题,这些问题的引入是确定价格水平指标的关键;二是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它包括医疗技术、医疗服务、服务质量、医疗器械安全质量等评价标准,在这些评价体系中,医疗服务产品的质量是最关键评价标准,因为高质量的医疗技术与服务是患者真正所需的,是达到诊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只有这些要求达到了患者的要求,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患者也能愿意付出与之相符的服务费用:三是医疗服务业普遍服务水平。它是指当患者在获取相应的医疗服务时是否具有便利性和价值性,在其获得医疗服务时是否有相应的承担能力。

.........................

 

2.2所有权理论与医疗服务业绩效的关系

2.2.1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的理论认为,获得相应的剩余索取权是所有权人的权利,所有权人也应获得剩余控制权,这二者的结合是激励效应的关键。例如一个组织的交易有人提供知识产权,有人提供体力劳动,有人提供实物,除了其中的一个主体外,其他人员则按契约规定获取固定收益,即只有一个剩余索取者。上述条件下的剩余索取者如果拥有剩余控制权就可通过自身的利益进行有效的决策,对组织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也就是说,企业通常会把红利或股权分给企业的关键决策者,以实现他们的剩余索取权,送样的激励作用就会使决策者的积极性更高,会明显地提升企业组织的绩效。

纵观国内外的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来看,影响医疗服务业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所有权形式。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基本权利,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所有权制度的诞生是提高生产效率最有效和最常见的激励制度。

2.2.2所有枚理论对医疗服务业巧效的影响

依据所有权形式不同,医疗服务机构可分为公办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而私立医疗机构还可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院。营利性医院的盈利可用于回馈股东、增添设备设施、提高员工待遇等方面,投资者设立营利性医院的终极目标就是赢利;按照我国现行规定,非营利性医院超出成本后获得的利润其使用权受到限制,必须投入到医院的再发展上来,任何人和组织不得占得剩余所有权,其最大目标就是社会公益最大化。

从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的行业表现来看,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对医疗服务业绩效有着明显的影响。从医疗机构发展方式看,私立医疗机构由民营资本设立,其在经营、人才引进、再投资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发展:而公立医院由于是政府举办,在投资、人员的任免、甚至经营政策等方面是由政府来掌控,经营方式受到较多限制,运营模式基本相同,发展路径单一。

..........................

 

第3章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15

3.1我国医疗市场发展格局...............15

3.2目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发展现状..............20

第4章引入民营资本对医疗服务业绩效的应用研究...........26

4.1引入民营资本对医疗服务业绩效的影响分析...............26

4.1.1增加了医疗服务业的供给量............27

5.1结论.............38

5.2建议...............39

 

第4章引入民营资本对医疗服务业绩效的应用研究

 

4.1引入民营资本对医疗服务业绩效的彩响分析

我国医疗服务业的改革一直在持续中前进,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得到了更大更快的发展,医疗服务供给量增速显,医疗技术及配套设备水平明显提高,满足了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1223民营资本的进入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积极影响。社会资本介入后,民营医院发展迅速,数量、规模都增长明显,服务内涵也由单一类别转向多元化。民营医院的补充效应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沿海主要省份表现的更为突出,它们的出现改变了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对公立医疗机构单一服务的重要补充,使医疗机构体系更趋完善。民营资本介入医疗服务业,私人医疗服务机构不断晒起,成为市场中新的竞争者,一举打破了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对医疗市场垄断的格局,进而会推动公立医院内部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民营资本介入医疗服务市场,增加了市场医疗机构供给量,从而有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和效率提升,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不同选择;民营资本的介入,对原有体系形成刺激,有利于形成市场的有序竞争,也有利于构建适应我国实际的卫生服务新体系。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加快了医疗服务业改革的进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竞争格局,将能有效地缓解医疗服务供给的不足现状。

二是不利影响。医疗市场引入民营资本后,对公办医院的经营状况形成了冲击。民营医院的发展以其较为灵活的机制、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レ义及舒适的就医环境占有了医疗市场的一定份额,一些患者也开始信任民营医院,病患到非公办医院就诊比例增加。但是一些民营医院也因技术受限、服务项目狭窄、虚假宣传等不规范行为扰乱了整个医疗市场,加速了医患矛盾的发生,使病患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

 

第5章结语

 

5.1结论

医改在我国正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本文从理论、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着重从民营资本介入医疗改革后对医疗服务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充。从产权改革、市场格局竞争、民营资本介入后对医疗市场的绩效影响等方面,结合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和统计的数据,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对医疗改革的绩效进行更加完善的评估。

上述己分析,由于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培育较晚,加之历史因素等原因,我国的医疗服务领域还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民营资本刚刚开始介入医疗服务市场,不同所有权医疗机构的竞争还尚未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竞争状态之中,这时就需要政府来进行干预。在这一医改过程中,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互协调,实现医疗资源的配置优化,来弥补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缺陷,把医疗服务市场的资源配置发挥到极致,政府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不同所有权的医疗机构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营造一个公平、合理、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并着手解决医改中出现的问题,以此缓解或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首先是全国的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私立医院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张,增加了市场供给,此外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床位数量和受众人群在不断增加,医疗专业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使民众的健康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但是面对物质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现存的医疗服务机构供给仍有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医疗改革的步伐就尤为必要。因此,促使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引入更多的民营资本加入到医疗服务行业是一种趋势。民营资本的介入,不但能有效减轻财政负担,还能对现有市场供给形成补充,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医疗的差异化需求,使"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同时,由于民营私立医院的介入,会给原有运行效率不足的公立医疗机构形成压力,促进其重视服务质量及效率的提升,进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市场的绩效。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九: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和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作为网络口碑(Online Word-of-Mouth)的一种形式,线上消费者评论(Online Customer-Generated Reviews,以下简称线上评论)是营销沟通的一个新兴因素。近来的研究表明全球 70%的消费者信任线上关于产品和服务的评论,大约 82%的消费者表明线上评论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Shen et al., 2015)。与此同时,我国目前 4.13 亿的网络用户规模(CNNIC,2016)更是扩大了线上评论使用者的数量。线上评论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对企业营销绩效的重要影响引起了营销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于是,线上零售店铺的管理者对其评价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以期最大可能地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产品印象。但是,81%线上零售店铺对于消费者为什么在看完评论之后没有购买就离开了知之甚少或毫不知情(Econsultancy, 2011)。现实中的线上销售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消费者通过浏览商家提供的产品详情,包括产品的功能、款式、效果图等,对产品比较满意,有了初步的购买意向,但在阅读评论之后却放弃了购买。那么,究竟评论内容中哪些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帮助呢?这些影响因素又是如何强化或减弱购买意愿,使购买意愿不断发生变化呢?通过对购买意愿变化的考察能否准确预测购买行为呢?

现有线上评论的研究主要从企业视角、消费者视角和信息本身探索评论的影响力,例如对销量(例如,Zhu and Zhang, 2010; Amblee and Bui, 2011; Ye et al, 2011; Cui et al., 2012; Hu et al., 2014)、产品知晓(例如,Bailey, 2005; Berger et al., 2010)、动机(Yoo and Gretzel, 2008)、购买意愿(例如,Lee et al., 2011; Chih et al., 2013; Jin and Phua, 2014)、品牌购买可能性(East and Hammond, 2008)、评论感知有用性(Mudambi and Schuff, 2010; Schindler and Bickart, 2012)、说服效果(邱凌云,2009)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对于揭示评论影响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如下理论缺口。第一,对行为的预测基本上是通过对购买意愿的研究实现的。然而,线上评论对消费者影响的本质是一个将外部信息引入,使其购买意愿不断增强或减弱的动态变化过程,现有线上评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未能深入揭示评论带来的购买意愿变化的程度,从而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评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传统的行为意愿与行为的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执行该行为的意愿决定的(Fishbein, 1975),因此普遍认为行为意愿是行为的一个有效的预测指标。但购买抑制因素理论(Purchase Inhibitors Theory)却认为,消费者在线上购物过程中遇到的某些抑制因素会引发他们取消这一购物过程,例如等待更合适的价格、个人的财务状况、隐私和安全因素等(Kukar-Kinney and Close, 2010)。这些购买抑制因素的存在经常使消费者虽然有购买意愿,却最终没有实施购买行为。因此,对于线上购物而言,通过购买意愿预测购买行为与传统的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一致。

...........................

 

1.2   研究背景

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做出的选择都与人际间的传播有关,是各种媒体形式中最有影响力的信息来源(Katz and Lazarsfeld, 1955)。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对人际传播中的“口碑”有很大的依赖性。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采用网络购物。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线上传播不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或多对多。这种传播模式不仅使信息交换变得更加便利,而且使信息得到了空前的扩散。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观察消费者在线上发表的口碑信息,从而可以更加容易地测量口碑传播,并且使估计线上传播对销量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成为了可能。由于消费者会受到人际间传播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独立于营销者的、比商家的广告或宣传更可信的信息来源(Sen and Lerman, 2007),因此有理由认为线上传播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线上消费者评论是网络口碑的一种形式。在营销情境下,线上评论被定义为是一种消费者发表的关于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开放式评价,通常包含数值型评价(即从1星到5星的星级评价,ratings)和文本内容评论(reviews)两种形式(Wang et al., 2015)。本研究中的线上消费者评论指的是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发表在第三方网站评价体系中的关于产品或服务使用体验的文字评论,不包括数值型评价。

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兴起,线上消费者评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和购物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表明,92%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阅读线上评论,近67%的产品销售是基于线上评论的,40%的评论阅读者阅读3条以内评论后形成了对产品的态度,这一比例自2014年以后增加了11%(Anderson, 2015)。当消费者质疑商家的广告宣传时,线上消费者评论却越来越受欢迎(Coker  and Nagpal, 2013)。消费者不仅能够轻松、自由地通过互联网获取成千上万条其他消费者的评论,而且能够相互交换关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观点、经验、评价和知识,并依据这些可获得的产品信息慎重地做出购买决策。因此,线上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重要的影响(Elwalda et al., 2016)

线上评论与零售绩效和购买决策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大量研究表明线上评论不仅对产品销量有影响(例如,Liu, 2006; Duan et al., 2008; Zhu and Zhang, 2010),而且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关键因素(例如,Dellarocas et al., 2007; Duan et al., 2008a; Mudambi and Schuff, 2010)。研究者试图通过检验评论的重要维度(例如,Park et al., 2007; Floh et al., 2013; Zhang et al., 2014)或评论维度与其他变量的交互作用(例如,Park and Lee, 2009b; Zou et al., 2011)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揭示线上评论的影响力。但研究线上评论如何影响购买意愿本质上并不能有效地揭示评论的影响力。这是因为线上评论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其购买意愿实现的,也就是说,评论所起的作用是使购买意愿不断增强或减弱的动态变化过程,但现有线上评论对购买意愿的研究并不能反映出评论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因此,对购买意愿的测量可能并不是考量评论影响力的理想途径。相反,线上评论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反映的是线上评论使消费者购买意愿发生改变的程度,有助于揭示线上评论的真实影响力。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口碑和线上评论的关系

2.1.1   网络口碑的定义与形式

作为消费者主导的营销沟通渠道,口碑被消费者认为比企业的信息渠道更为可靠、更值得信赖(Arndt,1967; Bichart and Schindler, 2001),比人员推销和广告等传统的营销工具更为有效(Kats and Lazarfeld, 1955),因而吸引了传统营销和消费者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口碑传播的范围和规模,这种基于网络的产品信息沟通与交换被称作“网络口碑”(Online Word-of-Mouth)(Sun et al., 2006)。网络口碑是口碑传播的一种形式。学者对于网络口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 Dellarocas(2003)将网络口碑称作线上客户反馈机制,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传播能力,人为地设计大规模的口碑网络,个人在这种口碑网络中针对企业、产品、服务,甚至是世界大事等各种不同的话题分享经验和建议。Henning-Thurau(2004)将网络口碑定义为:由潜在、实际或先前的消费者对产品或企业做出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大众群体及组织可通过互联网获得这些评价。Litvin(2008)认为,网络口碑是信息的交流双方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特性等进行交流,并且所有的交流者都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口碑进行界定,但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网络口碑涵盖了 3 个基本特征:(1)交流的主体是消费者;(2)交流的渠道是互联网;(3)交流的内容是关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问题。

与传统口碑相比较,网络口碑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影响力更大、传播更有效。任何地方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都可获得网络口碑信息(Bakos and Dellarocas, 2011)。第二,由于网络口碑允许来自不同消费者的、有分歧的观点同时呈现在同一网站,因而是一种更加平衡的、无偏见的口碑传播(Lee et al., 2008)。第三,网络口碑的影响力不会随着时间和距离而消失,具有更详细和更持久的特点(Duan et al., 2008)。第四,零售商可以更好地进行控制。零售商通过规定网络口碑沟通的参与者、信息类型、信息聚合方式等可以获得信源的信息类型(Dellarocas, 2003)。网络口碑的以上特征表明仅仅依靠现存的传统口碑的知识来充分理解网络口碑机制是很不充分的。

网络口碑通过不同的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论坛(例如,Cheung et al., 2009)、新闻组(Godes and Mayzlin, 2004)、产品评论(例如,Tirunillai and Tellis, 2012)、博客(例如,Dhar and Chang, 2009; Kozinets et al., 2010)、社交网站(例如,Trusov et al., 2009)等。Kiecker and Cowles(2002)将网络口碑分成了四类。第一类,自发型口碑(Spontaneous WOM),指的是个体消费者利用自身的传播方式及专门技术发布信息,例如通过个人的电子邮件或个人网页。与大多数传统口碑不同的是,自发型口碑的信源与口碑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紧密联系的,具有受众广泛、传播成本低的特点。第二类,准自发型口碑(Quasi-spontaneous  WOM),即由个体消费者发布信息,但商家为其创造或鼓励口碑传播的环境,例如消费者在亚马逊网站上发表的产品评论。准自发型口碑的信源与口碑接收者之间是相当不熟悉的陌生人,这与传统口碑和自发型口碑是不同的。第三类,独立或第三方赞助的口碑(Independent-or Third party-sponsored  WOM),即由特定的利益群体、专业协会或由以非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组织创造的口碑传播环境。个体在此网络环境下可发表各种关于产品、服务、兴趣爱好等的话题。第四类,企业赞助型口碑(corporate-sponsored WOM),由于口碑信源的商业化本质,企业赞助型网络口碑从技术角度是不属于口碑传播的,但由于消费者会将它感知为口碑,因此我们把它作为网络口碑的一种类型。企业赞助型口碑是由营销者创造口碑传播环境,企业用金钱或其他方式激励个体消费者为其产品或企业自身做口碑宣传。

..........................

 

2.2   线上评论的研究现状

线上评论的研究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密不可分。根据传播学的研究,传播至少需要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据此,线上评论的研究也基本是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的,即关于评论的发布者、评论信息和评论的接收者三个方面。评论发布者的研究主要涉及信源的可信性(例如,Zhang et al., 2014)、评论者的身份信息(例如,Forman et al., 2008)、专业性(例如,Racherla and Friske, 2012)等。评论接收者的研究涉及消费者的经验(例如,Ghose  and  Ipeirotis, 2011)、先前的产品态度(例如,Li and Zhan, 2011)等。除此以外,随着对线上评论各种维度影响力的深入探索,也有研究开始从产品特征、产业特征、平台特点等方面探讨与评论影响力发挥有关的情境因素(You et al., 2015)。对评论信息的研究主要包括评论的不同维度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以及这些维度与其他变量交互作用产生的影响。鉴于前人对评论影响力的研究较多,本节首先梳理现有关于评论影响力的研究。

线上评论的影响力包括对商家和对消费者的影响两个方面。从商家的角度来看,线上评论能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更好的分类和匹配,从而使商家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售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线上评论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决定哪些商家的何种产品能最好地满足需求和偏好(Dellarocas, 2003)、降低不确定性和搜寻成本、提高产品的支付意愿。基于以上两个角度,线上评论影响力的结果可以划分为对企业层面的影响和对个体层面的影响。基于这两个层面,本研究将现有线上评论影响力的研究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1)线上评论属性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线上评论对评论说服效果的影响;(3)线上评论对购买决策的影响;(4)其他变量的影响。其中,第一方面是从企业视角出发,分析线上评论产生的市场效应或带来的销量变化,其余三个方面则是基于消费者的视角探索评论影响力。另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多关注于数值型评论,而对消费者的影响则多以评论的文本内容为主。按照上述四个研究脉络,本研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如图2.1所示)。

......................

 

第 3 章   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研究一)................. 43

3.1   感知有用性的研究现状 ................... 43

3.2   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因素 .................. 45

第 4 章   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研究(研究二) ................ 69

4.1   模型与假设 ................ 69

4.2   实验过程 ................ 75

第 5 章   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对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三) ..............99

5.1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100

5.2   实验过程 ................... 101

 

第 5 章   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对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三)

 

5.1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购买意愿是对消费者购买产品可能性的测量,购买意愿越高,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Schiffman and Kanuk, 2000)。对线上评论影响力的研究多以购买意愿作为指标来预测购买行为。但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毕竟是不同的,购买意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行为的变异,对行为进行了预测,但仍有不可解释的部分。线上评论不仅被证明对消费者行为有间接的影响,而且大量线上评论对产品销量的研究(例如,Zhu and Zhang, 2010; Sun, 2012; Hu et al., 2014)也表明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尽管线上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但 Archak et al.(2011)认为线上评论是消费者产品选择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并通过文本挖掘技术检验了评论文本内容对消费者产品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评论文本内容对消费者行为有显著的预测力,所解释的产品需求变异高于产品价格、产品变化趋势、星级评价、评论数量等数值型信息。Archak et al.(2011)的研究对于探索线上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口碑信息的研究表明正面口碑使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客体更积极,相反,负面口碑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客体更消极(East et al., 2008)。Fiske(1980)的研究指出,信息接收者倾向于能够确认其观点的信息。当评论效价越高时,即评论信息越接近于正面时,说明是对产品质量的肯定和推荐,因此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当评论效价越低时,即评论信息越接近于负面时,由于“否定性偏见”的存在,与信息接收者持有不同观点的信息会改变信息接收者的判断(East et al., 2008),因此越有可能使消费者不购买该产品。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4:线上评论效价对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

信息的有用性实际上是信息质量的一种反映,根据精细处理可能性模型(ELM),当信息的有用性越高时,消费者倾向于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信息越可能沿着中心路径进行处理,因而对消费者的影响越大。相反,当信息的有用性较低时,信息本身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小,而其他信息以外的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大,信息倾向于沿着边缘路径进行处理。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

H5:线上评论有用性对购买行为有显著影响。

由第 4 章的研究结论可知,评论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是受评论效价的调节。不同评论效价情况下,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是不同的,基于此,我们认为评论效价也会调节评论有用性对购买行为的影响,评论效价越高,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越大,评论效价越低,购买的可能性越小。当评论效价为中性时,有用性高的评论指的是正负混合的双面信息,根据双面信息说服理论,这样的信息因为更新奇、复杂、更容易进入消费者的考虑范围,因而可能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

..........................

 

第 6 章   研究结论

 

6.1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性行为理论及技术接受模型等理论构建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与购买意愿变化和购买行为关系的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和购买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三个研究实现上述目的。首先,通过关键事件法识别了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两个实验,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独立(配对)样本 T 检验、逻辑回归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重点验证了评论效价的调节作用。经过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了如下四个结论。(1)发现了6个前人未曾识别出的新因素,分别为:①内容的可信性;②联想性线索;③与选择标准的相关度;④有图有像;⑤信息的一致性;⑥感知与评论者的一致性。其中,联想性线索、与选择标准的相关度、有图有像、感知与评论者的相似性这几个因素表明消费者在阅读评论进行产品评估时,除了受评论者情感倾向的影响,也关注评论者对产品或服务体验的解释。(2)前人识别出的、本研究发现并未影响购买的有用性因素包括与主题的相关性、信息量、内容的抽象程度、关于评论者的描述、程度词的运用、标题的情感倾向、拼写与语法的正确性、俚语与幽默的使用、谦虚语气和按时间顺序陈述事件;并未影响终止购买的有用性因素包括感知评论者的专业性、条理清晰性、信息量、与主题的相关性、评论内容的抽象程度、关于评论者的描述、标题的情感倾向、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拼写与语法的正确性、俚语与幽默的使用、谦虚语气和按时间顺序陈述事件。这些未影响购买或终止购买的影响因素多数属于文体特征方面的因素,表明中国消费者在阅读中文的评论内容时与国外消费者阅读的英文评论所感知的文体特征方面的有用性影响因素是不同的。(3)对现有已发现的影响因素的确认,表明评论效价是消费者最关注的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其次是主观评价和主客观表达方式混杂。对主观评价和主客观表达方式混杂这两个因素的深入分析发现,关于商家服务和物流服务的评价所占比例较高,表明目前线上店铺的服务质量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4)影响购买和终止购买的有用性因素因产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体验品的有用性影响因素多于搜寻品的有用性影响因素,但因素间的重要程度并不因产品类型而有所不同,体验品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与搜寻品的没有差异。

第二,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评论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有正向影响。消费者感知评论内容的有用性越高,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越大。(2)评论效价对购买意愿变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评论效价越低,即越倾向于负面评论,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倾向于正面评论,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越小。具体来说,负面评论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最大,会显著降低购买意愿;正面评论和中性评论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较小。其中,正面评论会提高购买意愿,但提高的幅度并不显著,中性评论基本不会改变购买意愿。这表明由于受否定性偏见的影响,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是非对称的,负面评论对购买意愿降低的程度要高于正面评论对购买意愿提高的程度。(3)评论效价调节线上评论感知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正面有用性高的评论显著提高购买意愿;负面有用性高的评论显著降低购买意愿;中性有用性高的评论显著降低购买意愿。但是,不同评论效价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负面评论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正面评论有用性,中性评论有用性对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最小。这说明,线上评论影响力的发挥受评论效价的影响,不同效价的评论有用性,其影响力是有差异的。

参考文献(略)

 

 

MBA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十:实行“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全面“营改增”试点方案在 2016 年 3 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予以通过。此次会议通过代表着 2016 年 5 月 1 日起建筑业正式进入“营改增”大军,是继 2012 年交通运输、通信等行业开展“营改增”试点改革以来,最新一批入选“营改增”的行业。会议全文指出,此次决议通过关于“营改增”试点方案中,除建筑业外,还涉及生活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共四大行业。至此以来,“营改增”试点方案囊括了服务行业和货物行业整个领域,表明了国家进行“营改增”改革及全面促进产业升级的决心。

国家为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加快调整税赋征收办法调整,积极致力于改善当前各行业增值税征收乱状,减轻各行业企业负担。早在 2011 年,“营改增”政策就已经提上国务院会议议程,自 2012 年起,先后在个别城市和个别行业开展。试点具体地点从当前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地区开始逐步延伸到全国,试点行业从最开始的交通运输、部分服务业延伸到现在的服务行业和货物行业整个领域。这标志着我们税收政策改革迈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果,同时标志着历经将近五年时间,“十二五”期间制定的税收体制改革目标圆满完成。

在此次两会通过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明确规定,建筑业与房地产业适用 11%税率,而剩余两个行业即生活服务和金融业则适用于 6%的税率。此次税收制度改革涉及四个行业所包括的纳税人数量是以往五年“营改增”试点行业涉及纳税人数量的近 1.7倍,其中四个行业的每年所缴纳的营业税占过去我国年营业税收入总额的 80%。“营改增”试点方案的通过,对于我国整体税收收入结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必然会引起各税种收入的巨大变化。其中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行业,在此次改革涉及的四个行业中享有重要分量,建筑业每年的营业税纳税额在国家总营业税收缴额中占据较大比重。以上内容说明在建筑业,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中实行“营改增”试点,无论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的纳税额度还是国家的税收收缴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此背景,深入分析“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并指出目前在政策实行方面的个别内容界定不清晰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建议和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建议,本文中涉及企业均指建筑施工企业,特此说明。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建立一个健全的税收体系和明晰的税收制度,使得国家在该税制下能保证一定的收入且防止偷税漏税,同时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税收制度提出五大原则:高起点、低税率、抵进快、出口零、透明度。美国审计总署下属税制研究机构制定的五项原则与此大致相同,本质是一样的,即:尽可能的简化税制,提高效率与保证公平。

营业税征收办法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对于奢侈品和高档品的征税上。美国经济学家拉弗教授,基于大量数据在研究国家经济增长与税收制度时发现,税率对于税收收入的增长也具有边际效应。在达到某一税点之前,国家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而增加,当税率基点达到特定值之后,随着税率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反而减少。这种边际效益先递增后递减的现象在经济学中非常普遍,但拉弗教授关于税率对税收收入边际影响的观察在当时的学术界较为前沿。其得到结论为,税率并不一定与收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并非国家规定的税率越高,所得到的税收收入越高。因此国家应该致力于研究并发现一种新税种和适当的税率,避免重复或高额征税导致企业负担过重,优化税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增值税首次被发明是在二十世纪中期的法国,1948 年增值税取代销售税并应用于制造阶段,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增值税具有税收中性的特点,避免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拓宽税基,很快增值税这种新税种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使得其在各个国家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增值税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各个国家的制造阶段,而且使用行业的分布也很广泛,包括本文所重点讲述的建筑施工企业。总体上,在其他广收增值税的国家,整体增值税额收入占政府总收入较大比重。

目前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在推行增值税初期大都已经在各个行业全面征收增值税,因此不存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情况。因此关于增值税的研究,国外学者大都集中在增值税税率制定、适用范围及国家如何进一步改善税制方面。

...........................

 

第 2 章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改增”背景

 

2.1  “营改增”相关理论

2.1.1  税收原则

税收作为国家收入主要来源,是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税收的征纳不是盲目的越多越好,例如古代封建社会严苛的苛捐杂税是社会动荡,国家覆灭的主要动因。在当代经济社会,国际上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明确一个规范化的税制,合理的税制不但能保证国家收入及职能的正常发挥,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家上公认的税制原则为:公平、效率、稳定、法制。首先公平与效率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单纯只注重某一个方面,会顾此失彼,作用下降。公平问题是我国社会各界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收入分配方面亦是如此,税收具有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作用,税收方面的公平主要是指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企业间税收制度的公平性。纳税人在纳税时十分关注纳税的公平和合理性,“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在不同地区或者不同企业间税制有明显的差异,则会导致纳税人因心理的不公平感而排斥现有税收制度,极力偷税漏税甚至抗税。国家可以对部分地区如西部贫穷落后地区,部分产业如急需发展的科技或惠农产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优惠政策制定必须有一定的附带条件和时间限制。不能盲目的在本已十分发达的地区或高利润的垄断性行业继续给予优惠待遇。效率是税收体制坚持的原则和利益发挥的作用,税收的征收工作本身需要尽可能的降低征收费用,如大规模纳税自控体系的应用取代过多的税务人员,而且税收也要发挥对国家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稳定原则是税制得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只有稳定的税收政策才可发挥该有的政策的红利,从而利于解决市场自身波动问题,稳定经济发展态势。最后是法制原则,任何一种政策的执行必须有法律的强制保障才可以保证政策实行的力度,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保障,各项税种的征收必须严格以宪法为基础,以税法为保障,真正发挥税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1.2  营业税与增值税相关理论

我国现行税种数量较多,与本文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最息息相关的就是营业税和增值税。两大税种构成我国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业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劳务,非捐赠性转让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征收的以营业额为基础,乘以各行业相应税率所应缴纳的税种。但上述营业税概念是 2011 年“营改增”政策推行之前的定义,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合乎现状,本小节主要目的在于比较税收政策改革之前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定义和区别,因此仍然沿用以前的营业税定义。营业税的税收管辖部门是地方税务机关,因此营业税收入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营业税作为一种流转税,其征收范围十分广泛,征收环节层层相扣,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建筑业在“营改增”之前按照 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但是营业税的主要缺点是容易造成重复征税,忽略企业本身的成本,以总营业额为基础计算应纳税额,容易增加企业负担,现代国际社会上的发达国家已经相继弃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能更好的反映公平与效率的税制原则。营业税纳税流程如 2-1 图所示。

...........................

 

2.2  建筑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现状

2.2.1  建筑企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2.2.1.1 建筑企业发展现状

从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上来看,2014 年的 5 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新常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新常态。在同年 11 月的 APEC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新常态的内容及特征。所谓新常态,其字面上的意义即为一个国家经济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和调整之后,重新进入一段经济运行总态势。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否定历程中,不断地从非常态过渡到新常态。对于我国而言,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转变。我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粗放式、高投资、高消耗的传统模式,对于经济水平的衡量主要是依靠 GDP总量。在供求模式上出现严重不平衡:国民需求低的领域供给严重过剩,如低档商品、钢铁煤炭、房地产等;在国民需求迫切的领域,供给明显不足,如高质量商品。煤炭、钢铁等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国外个别商品如奶粉、马桶盖和化妆品的抢购潮的现象反应了我国的供求不平衡现状。此外国家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中等速度取代过去十几年的高等速度,在新常态下,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二元制体制将逐步在党和国家努力下得到改善。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不代表我国经济遭受寒冬,而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新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的质量将远远超过之前的经济增长质量。

关于新常态在建筑业的表现即为,当前我国房地产业产能过剩,大量房产库存积压。施工企业迎来寒冬时期,需要国家采取减税政策大力支持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成本,消化产能,去库存。建筑业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多年来其年总产值占国家总产值较大比重,近十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但是 2015 年开始,增长速度明显下滑,各方面数据亦有所下降。从国家统计网获悉数据,2015 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较 2014 年增长 2.3%,增长速度近十年来首次跌破 10%,达到 180757 亿元,同期 2014 年增长速度为 10.2%,增长速度严重下降。从全国的建筑房屋施工面积来看,2015 年达到 124.3 亿元,与 2014 相比不增反降,负增长 0.6%,其中 2015 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幅度的下降对于建筑房屋面积负增长有较大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给与资料发现,2015 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 551590 亿元,实际增长 12%,增长率较 2014 年下降 2.9%。房屋开工面积由 2014年的 18074 万平方米降低为 2015 年的 154454 万平方米,降幅达到 14%。开发商购置土地面积由 2014 年 33059 万平方米降为 2015 年 22811 万平方米,降幅达到 31.7%。

.......................

 

第 3 章  “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和税负的影响 ........................ 16

3.1  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 ............. 16

3.1.1  对内部构架与企业管理文化的影响 ........... 16

第 4 章  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存在的问题 ................... 30

4.1  纳税人与纳税时间地点界定问题............ 30

4.1.1  纳税人的认定与分类问题 ... 30

第 5 章  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营改增”的建议 ................. 37

5.1  对政府政策方面的建议 ............... 37

5.1.1  细节规定方面的建议 .............. 38

 

第 5 章  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营改增”的建议

 

5.1  对政府政策方面的建议

根据第四章中对“营改增”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问题分析,目前政府政策方面主要存在技术与体制层面的问题。本章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给予一定的政策建议。

5.1.1  细节规定方面的建议

当前“营改增”细节规定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税率水平的确定和进项税抵扣范围。税率层次过多,税率水平偏高,进项税抵扣范围过窄。

(1)税率档次及水平的建议

我国增值税税税率分为五档:17%,13%,11%,6%和 0%(出口退税)。新开两会通过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继续坚持多档汇率,并未实现“单一汇率”制。实际上单一汇率更能体现税收中性原则,11%汇率与 6%汇率的存在,势必会让实行 17%和 13%汇率的行业感到不公平,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货物或者服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过程实行统一的税率,才能真正实现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和匹配性。当前的税改进度仅仅实现了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忽视了抵扣链条的匹配性,在增值税税征收和抵扣过程中,税率有高有低,会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干扰企业经营决策。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销项税额增值税率为 11%,而进项税抵扣中,如甲供材料,老合同项目等实行简易抵扣办法即按照 3%的税率予以抵扣,明显高于销项税率,造成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多的精力放在加大进销项抵扣链条上,有目的的排斥进项抵扣率低的项目,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建议政策尽快在税率多档制上加强研究,考虑是否可综合完善抵扣链条基础上,尽量减少税率多档制,由于短期内实行单一税率难度较大,可暂时实行双税率制。

在税率水平上面,目前国家在建筑施工行业制定的 11%的税率标准,是在全行业上下,全面完整落实增值税政策后计算得出的结果。我国在“营改增”之前的增值税率为17%和 13%,此次改革新增两档税率 11%和 6%,这表明政府也意识到我国增值税率偏高的问题。在与我国经济贸易关系密切的周边国家中,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平均税率为11.5%。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施工过程中很多原材料的购买实行 17%的增值税率,而企业销项增值税率最高为 11%,进项与销项税率的差额无疑加重企业税收负担。倘若存在进项额抵扣不足的情况,则与之前 3%的营业税率相比,税收负担将增加。因此在整体税率水平方面,建议政府可在全行业增值税率实行彻底后,逐步降低增值率,以期进一步完善税率体制,真正为企业税负全面降低而努力。

......................

 

结论

 

“营改增”改革是我国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迈入经济新常态的状况下,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负担过重,“营改增”改革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推动力。国家适时地进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无疑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时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整体上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2016年 3 月份召开的两会中明确规定,将于 2016 年 5 月 1 日起在建筑业等四个行业开展“营改增”改革,此举表明我国“营改增”进入全面收尾阶段,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指标,是“十三五”的良好开端,将全面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

根据交通运输业自 2012 年开始“营改增”试点的情况来看,行业税负整体有所下降,但在政策实行初期,也出现过企业税负增加的情况,特别是大型交通运输行业,即“营改增”对小型企业的税负减轻效果最为明显,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整个行业的税负一定是下降的。延伸到本文所研究的“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中,通过研究发现“营改增”政策的实行在长期内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税负下降,但是“营改增”实行初期,由于各方面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制度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如税率层次过多、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狭小等,有可能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老施工企业的税负在短期内不降反增的情况。针对于上述存在的情况,本文分别从政府与企业两方面给出一定建议。首先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宏观经济调配者,需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情况,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制度改进。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角度来说,建议企业积极做好应对政策的改变准备工作,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减轻企业自身负担,最大限度利用好改革红利。

任何一种制度的实施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任何一种经济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辅之以配套措施。我国财税体制的改革不仅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变革,而且是企业经济增长的转变,若想更快更好的取得预想改革效果,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为我国整体经济及税制结构改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不足之处:本文实际写作时间跨越从 2014 年 8 月—2016 年 4 月份,期间“营改增”政策曾多次有所变动和进展,在论文写作结束前 20 天,即 2016 年 3 月份召开的两会中刚刚确认通过在建筑业实行“营改增”试点的方案。写作过程中政策的细微变动导致本文虽极力以最新政策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但难免因为数据不够充分等原因有所纰漏,望广大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更加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