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无效的主要原因探讨
时间:2018-01-07 来源:www.www.jbevzenko.com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金融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2008 年的美国金融风暴给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2000 年的科技泡沫使创业者一夜回到解放前,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也使亚洲国家重伤元气,金融危机发生的机理或许不同,但造成的伤害却是一样。作为经济史的研究者,我的责任就是不断的去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能够在未来发生类似事件时指点迷津。尽管在老树上发出新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但对于某一些金融危机的研究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常常值得我们津津乐道、奉此一生,而大萧条就是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领域之一。1929 年到 1933 年的大萧条留给人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它不仅使美国陷入危机当中,也让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他国家蒙受其害。虽然这已经发生了近 90 年了,但如果认为分析大萧条对现在已经过时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如 BenS.Bernanke(2013) 所说,“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持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策建议和研究过程,而这一点常常没有被充分认识到。”①货币政策被喻为是一根只能拉车而不能推车的绳子。之所以说其能拉车,是因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是能发挥作用的。同样,说其不能推车,是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无效。为了帮助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潭中走出来,胡佛政府可谓是费尽心思,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的政策,但是这却并没有挽救经济,美国大萧条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货币政策就如上面所说是一根推不动车的绳子,然而同样身处大萧条时期的英国却并没有这样的悲惨命运。于是,我们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货币政策无效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1.2 文献综述
有很多学者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此,我们主要从货币政策理论的有效性研究和实施的有效性研究两个方面来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1.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
货币政策理论是在凯恩斯革命之后才真正被运用到宏观经济政策中。凯恩斯(1936)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影响货币数量,改变利息率从而对有效需求的数量进行影响。只要在经济中存在未被使用的资源,就可以使总需求增加,并扩大产出。但是当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出现时,也即当投资的利率弹性等于零时,不管货币当局如何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利率也都不能再继续降下去,投资显然也不能增加,产出也不会上升,货币政策就无效了。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在当时掀起了一阵狂潮,一些凯恩斯主义者将此理论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其中汉森(1941)也认同凯恩斯的观点,他认为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确实能够给经济降温。但是他也注意到在经济比较低迷时,扩张的货币政策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美国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无效就提供了例证。由此可见,并不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扩张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就是有限的。托宾(1980)认为货币政策有效这一论题是不容置疑的,从政府制定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有效的痕迹。这一学派在当时得到了有效的施展,直到 70 年代,新古典综合学派无法对于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做出解释,使该理论处于被猛烈攻击的边缘,其中的代表者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相反,弗里德曼(1968)指出如果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不会使经济走出萧条,反而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在其经典的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给了比较透彻的分析。他还指出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相互作用,在短期内工资和价格都是有粘性的,因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长期来说,工资和价格水平总会调整到使就业水平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水平,此时若再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使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却不会拉动产出的上升。因此,货币政策对于长期而言是无效的。凯恩斯主义思想的反对者除了货币主义学派之外,还有一个学派就是由货币主义学派发展而来的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这一学派主张货币政策跟人们的预期有关,被人们所预料到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为无论政府制定何种策略,理性预期人总会利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作出相应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没办法发挥作用,要想取得货币政策效果只能制定没有办法被预料到的货币政策。
.........
第二章 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2.1 大萧条之前提分析
2.1.1 美国所处的经济态势
从 1922-1929 年美国经济处于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在我们分析美国的经济问题之前,必须清楚美国当时所处的经济态势。刘巍,陈昭(2010)就用数量方法测算过,美国在 1920 左右就已经步入了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在这一总态势下,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总需求一端,潜在供给已经能在任何数量上覆盖总需求①。即供给此时并不像萨伊所说能够自动创造需求,但是需求却可以刺激供给。因此在需求约束型的经济态势下,只有刺激总需求才能拉动经济的增长,这就需要采取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来拉动总需求了。在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总供给曲线相对比较平坦,如图 2-1 中的 AS1 曲线所示,假如我们考虑极端情况,AS曲线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AS2(不过这样情况比较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拉动产出的作用很大。当增加总需求也即 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价格会上升,产出也会增加,但是价格上升的幅度( P1- P2)远远小于产出增加的幅度( Y1- Y2)。如果是极端情况,即总供给曲线为 AS2 时,此时价格不会上升,但是产出也能大幅增加( Y3- Y4)。但是在美国大萧条期间,由于美国处于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有效需求增长乏力,如图 2-2 所示,就体现为 AD 曲线的位置保持不动,若不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想要使产出增加,唯一的办法就是让 A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我们知道要使 AS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要么就是让厂商降低生产成本,要么就是让厂商减少利润。后者可能性不大,这会使股市发生大的动荡。而让厂商降低成本的方法不外乎是技术进步、原材料成本降低、工资和利率降低。从史料中可知,美国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技术确实进步不少。这就使AS 曲线有了向右下方移动的动力,但是即使 AS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产出的增加也是有限的(Y1-Y2),而且此时价格也会大大下降(P1-P2)。而当技术进步的成果被充分吸收了,成本无法下降了,总供给曲线无法移动,要是此时总需求还是增长乏力,经济衰退就不远了。所以为了不使经济衰退,还是应该从总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使 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2.2 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更好地理解商业银行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本文的整个逻辑关系,我们有必要具体描述美国经济是如何运行。图 2-5 就很好地为我们呈现了美国经济运行的逻辑图。在需求约束型经济的态势下,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富人会把多余的资金存入银行,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在经济形势比较乐观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发放消费信贷,可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而投资者也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取所需资金,经济发展较快,但这又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从而形成不良循环,而这种循环在上升的经济形势中是可以持续的。但是,在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或者出现银根收缩,银行信贷下降,造成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大减,当传递到投资需求之后,即形成总需求锐减。美国经济长期增长依赖于两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和建筑产业,这两大产业的发展成就了美国经济的繁荣。而其中汽车产业的繁荣又与消费信贷的使用紧密相关。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也逐步增加,但是充实的只是高收入者的腰包,中低收入者只能凭借着消费信贷勉强度日。经济前景大好时,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幸福”的日子中,图 2-5 的运行逻辑也一直顺利维系着。然而直至 1929年 9 月的股市崩盘,大家才如梦初醒。股市崩溃,储蓄不能正常转化为投资,同时银行也受到牵连,一旦银行受到影响,货币政策无法发力,经济必然走向尽头。图 2-5 中所示的经济运行逻辑也会被打乱。
..........
第三章 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无效性分析...........22
3.1 传统方法的不足...........22
3.2 政策效果判断......23
3.3 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无效.....24
第四章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分析.......29
4.1 商业银行对提升美国总需求的作用......29
4.1.1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作用............29
4.1.2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对消费观念的作用..........31
4.2 美国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32
第五章 美国商业银行倒闭与货币政策失效......36
5.1 美国商业银行倒闭的原因.....36
5.1.1 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难以收回....36
5.1.2 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资金被套牢.....39
5.1.3 美国的金本位制..........44
5.2 美国货币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48
5.2.1 商业银行倒闭与货币政策的传导.........48
5.2.2 商业银行倒闭与货币乘数............50
第五章 美国商业银行倒闭与货币政策失效
5.1 美国商业银行倒闭的原因
5.1.1 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难以收回
无论是在拉动总需求方面还是在货币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都向我们展示了其强大的功能,但是大萧条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其 M0、M1、M2 并不是同向变动,大概是由于在大萧条时期商业银行并没有屹立不倒。商业银行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然而消费信贷扩张既可以推舟,亦可以覆舟。从图 4-1 体现出来的逻辑中可以看出,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时候,消费者的收入来源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都是稳定的,但是大萧条的来临,却中断了这一机制的运作,使商业银行遭受了严重的危机,大量银行纷纷倒闭。随着消费需求的逐渐扩大,消费理念变得越来越不合理。消费阶层出现了非理性因素,超前消费过度膨胀,人们不考虑将来如何偿还这些贷款,而一个劲地从银行支取其信用。信用被过度使用,负债率也非常之高。超前消费会从思想上侵蚀人们并让他们进一步加大对物质的需求,过度的物质需求极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从另一角度说,超前消费还会给借款者产生很大的压力。在人们的攀比心理的作祟下,示范效应得到了很好的施展,结果就是负债压力的迅速攀升。表 5-1 就反映了在消费总支出中,有 40%多的信贷是未偿还的。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消费支出还是未偿付的消费信贷,从 1929 年后都是下降的,这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消费的低迷和消费信贷的收缩显示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不足。
...........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传统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常是通过货币供应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判断思路,即从基准利率的变动与 M0、M1 和 M2 之间的变化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基准利率的变化体现出政策制定者的意图,而 M0、M1 和 M2 则能反映出政策意图是否被有效的执行。美国当时的 M0、M1 和 M2 并没有将政策意图反映出来,因此美国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2)美国的商业银行在整个宏观经济中责任重大,不仅担当了拉动总需求的重任,同时也在货币传递渠道中大展拳脚,成为货币政策意图传递的枢纽。但是商业银行并没有扛住大萧条的打击,而是出现大面积的倒闭,这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整个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
(3)消费信贷的发放为危机埋下伏笔。一旦商业银行倒闭,消费信贷就会中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可想而知。美国商业银行的倒闭源于以下几点:一、消费信贷难以收回。大多中低收入者都过度透支自己的信用额度,导致最后还不起钱;二、在资本市场的资金被套牢。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更是把商业银行拉下水,商业银行为了短期获取巨额利润,参与到股市投机当中,最后也为此付出代价;三、美国实行金本位。英国作为经济霸主都无法维持金本位,给市场造成恐慌,而美国也是实行金本位的国家,它的商业银行也被连累。
(4)商业银行的倒闭与货币政策的无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商业银行倒闭就使得货币政策的各个渠道不能完全畅通,商业银行这颗大石头堵在路上使货币政策难见奇效;其次,就算商业银行正常运转,但假如商业银行拥有过多的超额准备金,那么他们出于自身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也不一定会按照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行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另当别论。因此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当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大萧条时期商业银行的大面积倒闭无疑给美国来了致命一击,再加上货币政策无效,大萧条势必要持续很久。
..........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 香港离岸中心的发展对境内货币政策研究影响2016-12-07
- 中国通货膨胀驱动因素、省际传递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2017-08-20
- 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