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开题报告 > 市场营销论文开题报告 > 正文

市场营销方向的MBA开题报告范文3篇

时间:2017-12-11 来源:www.www.jbevzenko.com作者:quanlei_cai
       作为最热门的专业,MBA涵盖许多研究方向,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薪资管理、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等等。其中最收到关注的无疑是市场营销。毕竟营销关系着企业的利润,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也因为如此,很多MBA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就是市场营销方向。而作为MBA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步骤,开题报告自然是重中之重。市场营销方向的MBA论文与其他方向相比,更加注重实践性、实时性。如果研究完成发现本课题在当前研究下并无实践意义,已经过时了,论文必然是无意义的、不能通过的。因此,此类开题报告中也会用更多篇幅阐述研究背景与行业发展现状。
        虽然市场营销方向的研究资料很多,写作论文时可以有更多参考,但是与市场形势、行业发展紧密相关,且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论文很难出彩。为了确保论文质量,必须在开题报告阶段就严控质量,做好文章的整理规划,从而使论文写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相信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写开题报告,对于开题报告的格式与写作技巧并不了解。不过没有关系,我们MBA论文网专业为MBA学子服务,你想了解的问题在本站都能得到答案。今天小编主要为大家精选了3篇市场营销方向的MBA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市场营销方向的开题报告有进一步的了解。
 
 
范文1
 
论文题目: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以购物商场为研究对象
 
  1、选题依据
  1)我是一名电子商务公司的从业者,公司的客户群体是零售企业。公司的宗旨致力于为零售行业提供综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2)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兴的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中的一种新的交易模式,以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新兴经济增长点。
  3)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也带来了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零售行业的经营模式是“座商”,靠购物需求的“内驱力来驱动顾客购买,或是以商场辐射、覆盖能力来影响商圈”。或是品牌、文化、商品、人员、广告、公关及软件的服务开发等,具体说就是组合应用种种营销理论,将商品展示进入顾客的生活中。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是结合两者的优势,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以期能帮助企业在各方面都有较大地提升。
  4)本题目是我的自选题目,经过与导师充分沟通,本着“工作中学习,学习中研究”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最终确认此题目。
  2、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是非常有价值的:
  1)可以拓展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零售企业;
  2)为零售行业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3)提升电子商务近景购物体验;
  4)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结合为顾客提供完美的购物渠道;
  5)打破了传统零售行业在时间和空间的壁垒。
  因此可以说,将电子商务应用到零售行业,将会改良零售行业的产业结构,提升零售行业销售层次。因此,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零售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3、选题难度和可行性
  在实际的生活中,零售行业的电子商务的应用仍然有着一定的难度:
  1)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模式;
  2)电子商务是虚拟的经济,是无形的,而零售业是实实在在的,两者结合是需要不停地探索和研究的。
  同时这两者也有着大量的相同元素:
  1)两者都是贸易,只是途径不同;
  2)两者的流程相似,电子书商务的流程一般也是依据零售行业的流程;
  3)电子商务应该算是虚拟的零售,而零售行业应当是实实在在的电子商务。
  所以研究零售行业的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将会为全国48000多家(含商场、商城、购物中心)企业,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从而推动零售4、研究工作方案。
  本论文将从电子商务与零售行业的异同研究入手,从实际的企业访谈、调查开始。并且将以商场、商城和购物中心三个零售企业为代表,研究零售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可行性。
  1)差异性是说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的时候,需求不同,目标不同,实现方式也不同;
  2)说复杂是因为不同的企业着眼点是不一样的,有的需要实现在线交易,有的为顾客提升购物品质,有的是提升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有的是为了提高VIP客户的活跃度。不同的需求将会对应的不同的解决方案。
由此可以看出零售行业的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会因不同环境、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不同,在哪种情况下采用那种方式,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最终寻找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共45条,此处略。
 
  论文结构如下(预计40000字)
 
 第一章绪论(3000)
    一、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500)
    二、传统零售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500)
    三、传统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应用价值(2000)
    1.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500)
    2.传统零售企业需要不断的提升服务品质赢得更多的顾客(500)
    3.传统零售企业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500)
    4.传统零售企业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500)
    第二章购物商场电子商务的功能要求(10000)
    一、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服务(WIFI接入)(1000)
    二、电子商务的平台服务(3000)
    1.商场的资讯平台(1000)
    2.商场的在线交易平台(2000)
    三、电子商务的应用服务(4000)
    1.商场电子导购服务(1000)
    2.商场手机客户端服务(1000)
    3.商场电子支付服务(1000)
    4.商场购物卡收售服务(1000)
    第三章购物商场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24000)
    一、需求构建(1000)
    二、解决方案构建(20000)
    1.WIFI覆盖应用构建(2000)
    2.资讯平台构建(2000)
    3.在线交易平台构建(3000)
    4.电子导购平台的构建(2000)
    5.手机客户端构建(2000)
    6.电子支付服务构建(4000)
    7.购物卡在线交易服务构建(2000)
    8.VIP客户管理(3000)
    第四章总结与展望(3000)
    一、概括总结(500)电子商务正在高速发展,
    1.归纳总结
    2.尚需完善之处
    二、展望:对研究内容的下一步发展趋势给出展望(2500)通过论证得出一个传统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1.智慧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商场的购物更加智慧;(500)
    2.规模化,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各商场更据规模;(500)
    3.时尚化,商场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时尚话题和主题;(500)
    4.个性化,不同的区域的商场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化;(500)
    5.品牌化,电子商务下的商场的品牌推广更具速度和效率。(500)
    总之,电子商务在传统行业的应用,上合国情,下应民愿,对此方面的研究极具价值。
 
    5、科研工作时间安排
 \
 
范文2
 
论文题目:XX地铁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一、立题依据
  1、研究意义
  网络的发展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公众变得越来越敏感,要求也越来越高,地铁企业作为一个国家投入的公共服务型企业,任何一个小小的疏漏与不足都有可能酿成一个公共事件,这是公共服务型行业特有的性质与特点。
  地铁企业是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服务营销是整个企业战略中的最重要一环。21世纪是服务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其中一个显着特征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服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服务营销将成为该时代的一种主流的营销形态,市场营销学者也开始加强了关于服务营销的研究。菲利普科特勒明确指出:“服务代表了未来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1977年,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列尼休斯旦克发表了《从产品营销中解脱出来》一文,由此拉开了服务营销研究的序幕。
  在公众敏感时代,一个公共服务型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并利用这种品牌影响力产生效益,是一个待解决的难题。本课题就地铁企业在服务营销方面的高效管理,赢得社会的认同,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提高品牌的声誉,博得顾客的信任,提升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点解决思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服务营销的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服务营销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及北欧才陆续有市场营销学者正式开展服务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创立了较为独立的服务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起步阶段(1980年以前):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异同,并试图界定大多数服务所共有的特征——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和缺乏所有权。市场营销学界对服务营销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的市场营销学者开始把服务作为一种商品而进行研究,并且都曾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服务做出定义。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最先给服务下的定义为:“服务是用于出售或者是与产品连带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这一定义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一直被广泛采用,后来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例如:1974年,斯坦通(Stanton)指出:“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无形活动,它向顾客或工业用户提供所需的满足感,它并非与其他产品和其他服务连带销售。”
  
  探索阶段(1980~1985年):此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集中于消费者对服务的特征、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二是探讨如何根据服务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服务需要市场营销人员运用不同的市场营销战略和技巧来进行推广。
  1983年,莱特南(Lehtinen)则认为:“服务是与某个中介人或机器设备相互作用并为顾客提供满足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挺进阶段(1986至现在):此阶段研究的成果,一是探讨服务营销组合应包括哪些因素;二是对服务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三是提出了有关“服务接触”的理论;四是服务营销的一些特殊领域的专题研究,如服务的出口战略,现代信息技术对服务产生/管理以及市场营销过程的影响等。
  1990年,格鲁诺斯(Gronroos)对服务的定义是:“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提供者、有形资源等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的有关问题。”而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在《营销管理》一书中的定义是:“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一项活动或利益,它本质上是无形的,并且不产生对任何东西的所有权问题,它的生产可能与有形产品有关,也可能无关”。科特勒还在《市场营销》一书中指出:“服务往往依附于有形产品,而有形产品往往也包含有服务的成分”。
  2004年,AMA对服务的定义进行了重新修改:服务是可被区分界定,主要为不可感知,却可使欲望得到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需要或不需要有形产品,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有形产品协助生产服务,这些有形产品的所有权也不涉及转移的问题。其实,无论是AMA的定义,还是其他学者的定义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必然忽视另一方面,都是或多或少地概括了服务的个别特征,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权威的定义能被普遍接受,无法从整体上对服务进行高度的概括。尽管如此,随着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上述定义及其研究对于推动服务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或多或少地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做出重要的贡献。
  2)、国内服务营销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60年代,服务营销的理念兴起于西方。随着全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服务将成为日后企业竞争的焦点。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服务营销的理论被应用到中国家电销售领域,及旅游业、金融业等行业,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意识。还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今天,我国的服务企业对“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经营理念不再陌生.有些甚至对服务营销的理论及其发展十分热悉。比如.家电产品的竞争已不再是“价格战”而是服务竞争(售前、售中、售后),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一些企业(比如青岛海尔)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服务营销体系。并因此受益匪浅。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加速,从1994年起中国正式进入最具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之列。然而。在这个队列里,2002年中国总体竞争力排名在第31位,市场营销化指标却排在第49位。服务营销作为市场营销的新领域其竞争力更是不容乐观。
  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组合要素,在我国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这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产业升级和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加速,一方面使产品的服务含量,即产品的服务密集度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随着收人水平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并向多样化方向拓展。
  2003年,我国服务业在GDP的比重中只占30%左右,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依据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我国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全国GDP总量的比重已经提升为40.7%(漏统2.37万亿元)。2004年,据世界银行对于这一比例的统计,美国高达75.3%,日本达到68.1%,就连韩国也已达到55.1%,这标志着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服务型社会,其国民财富的创造主要依赖于服务业。同时,服务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就业问题,全球服务业就业份额持续稳步上升。1956年,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就首次超过了制造业(第二产业);1980年代,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达到50%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中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均已经超过了70%,意味着这些国家有将近3/4的人在从事服务业。2005年,中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仅为31.4%,中国服务业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近700万,预计2020年达51%的比例。总之,我国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起步晚,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落后、服务质量低下,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服务法规也不健全。如果再考虑制造业中的服务成分,显然服务经济的实际规模被低估了(无论是对GDP的贡献还是对增加就业的贡献)。当前,很多中国服务企业决策者都掌握一定的服务营销理论,但在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他们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比率却不高。今天的市场是买方市场,企业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然而中国的服务企业开拓与把握市场的能力却远远低于市场发展的水平。现代营销学认为:服务企业营销的出发点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本身,重点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目的是通过消费者的满意获利。可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然以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苏炒汇(2011)指出,当前对服务不可储存性带来的影响和对策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服务不可储存性造成了服务供求的矛盾,也造成了服务业的规模经济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对服务的供应和需求加以管理,在减少服务能力空闲损失和因服务能力不足造成客户流失损失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服务企业的经营效益。平衡服务供求的基本思路,一是调整服务供应以适应服务供求,二是对服务需求进行管理,以适应服务供应,尽可能降低需求波动的幅度。景光明和李宝华(2008)指出,中国服务营销发展现状是:(1)企业观念不到位;(2)服务人员素质较低;(3)提供的服务存在趋同性;(4)服务品牌意识不强。
        3、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共39条,此处略。
  二、研究方案及工作基础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文章通过对地铁公司的服务营销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乘客界面管理的服务营销策略
  良好的用户界面,能带给乘客以舒适的感受,从而提升满意度。
  (2)服务人员管理的营销策略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型企业,它的具体实现就是服务人员的服务过程,所以对服务人员的管理是重中之重。
  (3)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策略
  通过对客户的关系管理,提升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创造价值。研究内容:
  论文首先研究了公众敏感时代下的地铁企业营销难点,
  在公众敏感时代,公共服务型企业的责任与压力加大,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随之改变,针对这种变化,重新定义了在敏感时代下的企业责任划定,并有针对性地策划相关的营销策略,以促进地铁企业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创造价值,同时促进企业飞速发展。
  地铁服务具有无形性、同时并发性、异质性和易逝性的特点,还要受到合作商业、节假日、乘客以及随机因素多个方面的影响,容易使部分乘客感觉不够满意。因此,本文针对地铁公司的服务营销体系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本报告主要内容保含了四大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XX地铁公司服务营销环境分析;第三章XX地铁公司的服务营销现状及问题;第四章XX地铁公司服务营销问题的解决策略;最后进行结论部分。
 
  文章写作框架如下:
  
  摘要
  关键词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国内外服务营销的研究现状
  1.4相关理论与述评
  第二章 XX地铁公司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2.1XX地铁公司基本情况
  2.2XX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3XX地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第三章 XX地铁公司的服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3.1XX地铁公司的服务现状
  3.2XX地铁公司的营销手段分析
  3.3服务营销机构组织架构及人员情况
  3.4XX地铁公司的服务营销管理状况分析
  3.5XX地铁公司的服务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第四章 XX地铁公司服务营销问题的解决策略
  4.1整合XX地铁公司服务营销体系
4.2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水平
4.3乘客界面管理优化
  4.4优化服务的相关流程
4.5提供优质服务
 
 论文工作计划
\


  预期成果:
此文对地铁公司的服务营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重新定义了在敏感时代下的企业服务营销策略,进一步论证服务企业在深刻理解服务体验本质的基础上,通过服务人员与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互动,增加服务提供的价值,建立稳定客户关系,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以促进地铁企业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创造价值,同时促进企业飞速发展,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创造价值。
 
范文3

 
论文题目:上海户外俱乐部产品及其市场研究
 
一、立论依据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休假制度,我国的法定休假日达到了115天,意味着我国居民一年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压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不断涌现,但普通的休闲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内旅行社组织的一些旅游活动,越来越像麦当劳快餐一样来去匆匆,让旅行者错过隐藏在自然风光后的惊喜和乐趣。人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回归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自然的清新又不失惊险刺激,在惊险刺激中释放压力的休闲活动。为此,在一些大都市中形成了一种“有钱有时间又喜欢亲近自然”的“驴友”。这些“驴友”从普通的休闲活动中分离出来,热衷于在大自然中畅游,尤其是一些探险活动,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户外活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户外运动俱乐部是户外运动适应市场需要的产物,是推动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运动俱乐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2006年,我国正式登记注册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有700多家,自发性组织户外群体则不计其数,有5000万人经常参加户外运动。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水平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户外运动最早兴起的城市之一。在上海,户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在百度工具栏中输入“上海户外运动”会发现大量的户外运动俱乐部以及户外运动用品商店,民间自发的还没有组建网站的户外运动团体更是大量的存在。1999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白浪户外,2003年开始,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和户外商店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到2008年底,上海登记备案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已有50家,而没有登记的俱乐部有200多家。但纵观已有文献,发展仅有寥寥数篇关于上海户外运动的文章,专门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还是空白,发展如此迅速却没有引起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本为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使得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1、理论意义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旅行社及旅行社产品而言,户外运动与户外俱乐部的研究确实非常少的。目前关于户外运动仅有的文献主要围绕着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户外运动救援、户外运动网站管理等,专门以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产品——户外运动服务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比较少,所以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空白。本文选取上海市的户外运动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一方面理清上海户户外运动俱乐部及户外运动产品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特征,发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对上海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市场进行调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影响因素、期望等,希望能够丰富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理论基础与理论结构,同时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有关消费者行为,尤其是户外运动消费者行为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产品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和消费者行为特征。本文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二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意义在于透过户外运动服务产品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为上海市在制定和规范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的政策方面,提供一些有用依据,能够更好的引导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不断的发展。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迅速,足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工作,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微观层面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深入了解上海户外运动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了解上海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市场发展规律,并发现户外运动俱乐部在产品组合、组织管理、制度设计、人力资源构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调查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和消费偏好等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西方的休闲思想不同的东方的休闲思想,西方人更强调借助于休闲活动,寻求浓烈和刺激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具有极大发展张力的活动形式,充实和完善以自我为主题的人格意识。因此,相对于中国语言的“户外运动”,国外更多的是用“特种旅游”或“探险旅游”来表达。特种旅游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在这里并不赘述特种旅游的发展史,在中输入“adventuretourism”对国外探险旅游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国外对户外探险旅游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分析,逐渐发展到对探险旅游的安全、产品、市场、影响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等深层次的研究。研究的地域也从发达国家的传统探险旅游目的地逐渐扩大到全球视野的新兴探险旅游目的地。
1.户外游憩理论研究
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外游憩理论的研究中。ClayneR.Jensen在其《美国户外游憩》一书中,研究了户外游憩的基本理论,户外游憩的管理机构、服务组织以及户外运动产于和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RobertE.Manning在《户期外游憩研究:满意度的探索和研究》中专门对户外游憩参与过程以及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NickHanley等在《户外游憩的新经济学》中,从经济的角度讨论了山脉(攀岩和攀登运动)、森林、河流海洋等集中户外运动的需求评价模式和方法。Sung(2000)对探险旅游、探险旅行与生态旅游、商业化的远征探险、户外游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
2.户外探险旅游安全研
究国外的户外探险旅游研究是从关注基本概念开始展开的,随着探险旅游的不断发展,研究的内容逐渐向探险旅游的安全问题、产品、市场、影响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研究等深层次深入。Fluker(2005)研究认为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会努力降低风险,但是在探险旅游中确实在追逐风险,或至少是接受风险的,这也正是探险旅游的特殊吸引力。但是Cater(2006)认为探险旅游不是需要真是的风险,参与商业化的探险旅游活动的游客实际上是在追寻一种恐惧和挑战。本特利等(Bentley,Mayer,Page,Chalmers,2001)对新西兰户外探险伤亡活动,克里夫特等人(Clift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etal.,2005)对苏格兰的探险旅游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穆萨等(Musaet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etal.,1995)、古莱特等(Gouletetal.2000,20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卡伦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3.户外探险旅游产品及市场研究
目前,以户外探险旅游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比较稀少,正如More&Averill(2003)中所说的“游憩研究中最受忽视的部分是一个活动中的真是作品”。Buckley(2007)从价格、持续时间、团队规模、技术和遥远性等方面研究了探险旅游产品,发现产品可以被整理为从小规模、高难度、高价格到大规模、低难度、低价格。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早期,在西方国家与探险旅游相关的杂志、期刊、设备制造、旅行用商品、零售商和运营商数量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折射出旅游探险市场出现了迅速的规模化发展。Loverseed(1997)认为探险旅游是北美地区增长最快的旅游产业部门。根据加拿大的全国旅游数据显示,超过7300万北美成年人参与过探险休假,近5500万人过去12个月内进行了探险休假(TourismCanada.1995)美国一份报告显示,9800万美国成年人(近半数成年人口)过去五年内进行过探险休假。
面对发展势头迅猛的户外探险旅游,不少学者的研究方向也聚焦于此。Walle(1997)认为冒险探险和追求知识和见闻的探险分属于不同的目标市场,旅游学者和旅游业者应该能够分辨这一区别。Sung(2000)也从探险旅游多样的市场环境因子的概念唯独深入到了探险旅游市场系统的研究,并将探险旅游市场细分为六个类别:普通狂热型、预算青年型、软温和型、高端自然主义者型、家庭休假型、成熟独行者型。
 4.户外探险旅游影响
  
随着户外探险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系列关联影响也呈现出来,学者对影响的主要研究点在于对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Shackley(1996)对印度北部沙漠Jaisalmar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户外探险旅游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但是缺乏又显得管理使得就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Hendee&Dawson(2002)在对北美的荒野管理中发现,向土地管理者控告的多是马匹和背包徒步,骑马者在减少影响方面比其他旅游者少,马匹实际上产生了生态影响。Silori(2004)研究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NandaDevi生物保护圈保护区探险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但研究不仅仅局限在生态学方面,社会学方面的影响研究也是存在的。Noy(2004)研究了背包旅游者相互交流和讲述自己的旅行故事对叙述者和听众的意义、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以及背包旅游在实现旅游者自我转变方面的影响等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不断增多,我国户外运动研究开始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我国户外运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户外运动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的学者研究并阐述了户外运动的概念。刘凤香(2008)通过比较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两个概念,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虽都具有异地性、暂时性和非就业性等旅游活动的特点,但能研究重点不同,户外运动着重于“运动”,而体育旅游测侧重于“旅游”。总体来说,户外运动快速发展时期是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后得益于我国休闲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学者将户外运动与休闲相结合,如李红艳(2005)将户外运动放在休闲的概念下进行探讨,将户外运动视为一种休闲生存状态,认为户外运动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健康、放松和休息、人际交往以及刺激和冒险等多方面的需要,采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步行、登山、滑雪、骑自行车等)在山地、水域、荒漠、高原等各种特定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各种户外体验活动。齐震(2008)认为休闲与户外运动相辅相成,休闲是户外运动的前提,户外运动是休闲的方式。
2.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
互联网在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虚拟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导向引领作用。大多数人接触户外运动都是通过网站引导,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活动发布、经验交流、信息反馈等。韩冰,路紫(2007)运用评估框架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论坛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站论坛的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引作用。王杨等(2006)以石家庄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例,分析了信息流对人流的导引机制,认为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站在信息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信息的产生、扩散、共享、交换衍生出信息流并对人员流动产生作用。路紫、樊莉莉(2005)以乐游户外运动俱乐部为例,在访问和调查的基础上评估了该网站的服务功能,提出中小型旅游网站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论证了一个地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时代地理区位的重要作用。二是户外运动俱乐部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李久全,高捷(2008)分析指出我国户外运动市场迅速扩大、俱乐部数量快速增加,但也存在着户外活动或赛事数量及盈利能力不足、俱乐部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提出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比赛吸引电视转播和赞助、整合户外俱乐部资源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等对策。张传统(2007)探讨了探险旅游俱乐部的未来发展模式,认为它是体验经济模式的最好实践舞台,其发展要实现与体验经济对接,并提出了探险旅游俱乐部发展若干思路。
3.户外运动产业研究
在文献搜索过程当中统计显示,户外运动研究成果最多的集中在户外运动产业层面,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户外运动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户外运动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朝阳产业。从2007年至2009年底,根据着名的戈尔公司调查以及中国纺织协会户外分会数据,中国户外产品零售总额从23.8亿元增加至近50亿元,户外用品专业店的数量从2007年的1316家增加到2009年的1400家,销售额从2007年的1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8亿元。
4.以个体城市为例,研究户外运动发展
张雅伟(2006)简述户外运动在上海的发展,归纳阐述了户外运动在上海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呼吁社会客观对待户外运动的发展,既不要过高估计它的效益,也不要用偶然事件来以偏概全。王莉等(2005),李红艳、肖光来(2008)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产品种类少且质量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俱乐部管理不规范。黄河、朱斌(2008),胡俊、吴敏才(2008),吴宝升等(2009),张西林、王曼娜(2009)分别对桂林市、温州市和湖北省的户外运动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桂林发展户外运动的优劣条件。
5.户外运动风险保障及风险管理研究
在各种户外环境中进行户外运动时存在一些可能引发人体伤害的危险因素,自我国开展户外运动项目以来,风险事故也伴随而来。据2007年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事故小组发布的《2007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中显示至2007年为止在中国境内进行的官方户外登山活动中共有81人遇难,而且近三年来,遇难人数还在不断的上升。除此之外,大量民间自发组织的户外运动活动中遇难事故的报道也频频出现,引起了社会和舆论的重视,风险问题成为是户外运动发展的一个瓶颈。邹本旭(2007)调查表明由于户外运动本身特点及在我国开展较晚,安全措施方面发展不完善等导致损伤率较高。焦玲玲,章锦河(2009)认为露营旅游相比与传统旅游来说自主性随意性强、内容与形式更为复杂、风险系数高。
户外运动活动存在风险,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风险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张进福(2006)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应该由核心机构、救援机构、直接外围机构、间接外围机构四部分共同组成。王小利,张树夫(2007)认为构建我国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要加强对探险旅游危险因素的安全感知,对探险资源进行风险评定,建立安全救援系统。李俊,凌浩(2008)认为盈利性户外运动在组织过程中面临三种风险:人的风险、伍的风险、环境风险,推断出盈利性户外运动组织过程的风险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动态循环过程。邹统钎等(2009)通过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和全面保障模型。齐震(2009)认为建立一个以户外运动法规政策为理论指导、以户外运动装备为物质基础、以户外保险和户外救援为两翼保护措施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使户外运动俱乐部摆脱民间的组织状态。龚良军,陈然(2009)针对俱乐部日益凸显的管理问题,指出应加强对俱乐部的管理规范化,把经验变成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体系、制度。
6.户外运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
建立健全户外运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学者们已达成共识。龚良军(2009)认为户外运动法学研究十分薄弱,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相对于户外运动发展缓慢;法律效力层次低且缺乏适应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立法研究少;操作层面上的立法滞后,呼吁加强户外运动立法。李萍等(2007)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网络环境三方面,对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亟需建立安全救援体系的相关政策,健全户外运动品的质量认证标准。
(四)研究评价
由以上回顾可以发现,国外户外运动研究从最初的主要关注基本概念,逐渐向探险旅游的安全问题、产品、市场、应先个乃至专题探险旅游研究等深层次深入;研究地域从发达国家的传统探险旅游目的地逐渐扩展到全球视野的新兴探险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中描述性定性分析逐渐减少,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方法乃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对的研究重点在与户外运动产业及户外运动风险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多数是一些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多数是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问题研究成果欠缺,也没有形成系统化、模式化的研究体系,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研究对象选取上,从目前相关研究的集中度和选题的倾向性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户外运动及其相关行业;二是户外运动风险管理问题。对户外活动的真是存在部分,户外运动服务产品及户外俱乐部的研究却非常少。户外运动的发展能否得到规范,安全问题能否降低都与户外运动俱乐部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理论空白。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探讨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户外运动俱乐部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现阶段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是怎样运营的,它与其他类型的俱乐部有何区别于联系,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其户外运动俱乐部有哪些类型,有多少注册的,多少团体性质的,多少实体店面还都是模糊的。户外俱乐部的户外运动服务产品是怎样设计的,是否真正的对接了市场需求,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最后,在研究方法运用上,采用概念性方法进行理性探讨的文献较多,户外运动产业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推理性、数理统计3种类型;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数理统计方法,定量有余而定性不足,两者结合度不够高。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服务性产品及其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从休闲学、旅游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力求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深入了解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客源市场的为上海户外俱乐部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贡献。
(五)主要参考文献:
共75条,此处略。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选取上海市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产品及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理论和实践、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探讨,分析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客源市场状况以及存在问题。
2.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在系统地概括本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同时,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以求为全文提供理论上和研究思路上的铺垫。
第二章,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概述。本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户外运动及户外俱乐部发展历程,了解户外运动及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上海户外运动的起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产生、发展以及各阶段的特征以及户外运动俱乐部对上海市民休闲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现状分析。对上海现有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类型、发展模式、基本业务、性质职能、人力资源构成等进行研究;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现有的户外运动产品即户外运动线路进行细致分类整理,并总结出其现阶段特点。
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状况。了解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参与行为、参与动机。分析各种现状背后的原因,并为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更好的发展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第五章,建议与展望。根据前五章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章针对性地提出为更好的发展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应该做出的努力。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应当跟进的研究。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实际发展情况
2.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客源市场状况
3.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为更好促进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政府、企业与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论文通过多种途径产业了大量与户外运动俱乐部相关的多方面的文献资料:
(1)INTERNET户外运动俱乐部基本信息检索。户外运动俱乐部网络化发展的特性,本文采用了大量的网络检索。主要是通过百度和GOOGLE两大检索服务商,以“户外运动俱乐部”和“outdoorsports”为检索词,搜集和了解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中英文网站和各种相关资料。
(2)学术文献研究:由于户外运动是新兴的研究,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更是比较稀缺,所以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采用相关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搜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论文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俱乐部、户外运动、发展问题、服务与营销等方面的学术期刊、图书和电子文献。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户外运动俱乐部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前人研究的情况,为论文的写作提供构思素材,并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实地调研;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客源市场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以获得更为详实、准确的资料。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比较分析法。通过自身问卷调查得出的相关结论与前人类似研究目的的调查数据相比较,期望从分析中发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特点,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第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本文基于文献理论分析和专业人士访谈所得资料,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此同时,更多地借助定量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所得的客观数据为依据,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状况进行量化,以便更清晰直观地反映问题所在和更好地对症下药。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上海户外运动客源市场庞大,户外运动俱乐部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却非常欠缺,本文欲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二,以一般性理论分析为基石,通过对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实地调研,将现实情况与理论分析上的结果进行比较,更一目了然得得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使得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第三,将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研究与休闲理论相结合,从休闲的角度阐述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产生、发展的原因与动力。
4.论文进展规划
  
 \
 
  论文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评价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处理
  第四节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研究基础
  第二章户外俱乐部户外运动发展概述
  第一节国内外户外俱乐部服务产品发展概述
  一、国外户外运动展回顾
  二、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简述
  (一)户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二)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回顾
  第二节上海户外运动发展简介
  一、上海户外运动的起源与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
  (一)上海户外运动的起源
  (二)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
  1.户外运动俱乐部类型及级别
  2.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模式
  二、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产品历史发展演变
  三、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产品分类梳理
  四、上海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产品特征
  第三章上海户外运动俱户外活动市场分析
  第一节上海户外俱乐部户外活动客源市场调查研究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构成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构成
  第二节、户外运动户外活动产品参与者实况研究
  (一)参与群体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二)户外运动俱乐部旅游产品参与者行为特点研究
  第三节、不同群体参与行为比较分析
  (一)不同性别群体参与行为比较
  (二)不同年龄群体参与行为比较
  (三)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参与行为比较
  (四)不同职业群体参与行为比较
  第四节、影响因素与研究结论
  (一)影响市民参与户外运动俱乐部旅游产品因素分析
  (二)研究结论
  第四章上海户外运动俱乐旅游产品部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问题原因分析
  第二节国内外户外俱乐部经验借鉴
  第三节上海户外俱乐部户外活动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章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对策建议
  第二节研究展望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
Baidu
map